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陈友谅巨舰为何不敌朱元璋小船(3)
乱世出英雄,元末的天下大乱给了无数豪杰一展身手的舞台。而这群人中,最终能和朱元璋一决高下的,只有两个人:陈友谅、张士诚。
陈友谅,湖北沔阳(今湖北洪湖)人。渔民出身,本姓谢,后来做了县吏,元末大乱他加入了穷哥们儿造反的队伍,投奔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
陈友谅立马江湖,靠的是一个“狠、毒、准”,他先是袭杀对他有提携之功的倪文俊,后来干脆又干掉了徐寿辉,控制了天完政权。
成为徐氏红巾军的新领袖后,陈友谅向东南扩张,占据了安庆、池州、龙兴、吉安、汀州等地,成为南方势力最大、占地最广的起义军。而张士诚在高邮之战后也发展成为元末最具实力的农民起义势力,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大片富饶地区。但张士诚是胸无大志之辈,小富即安,在与朱元璋稍作争锋便放弃了扩张之心,重新投降了元廷,同时龟缩其地,坐看朱元璋、陈友谅坐大。
天下之争,只剩下朱、陈二人。
此时,朱元璋据有西自滁州,东自句容,跨金陵至芜湖的长江两岸富饶之地。张士诚占据平江、苏州和浙西之地。而朱元璋的另一边则是占据安徽、江西等地的陈友谅。
要一统天下,被张、陈二人夹击的朱元璋必然先除其中一个。
朱元璋选择实力更为强劲的陈友谅进行决战,原因只有一个:张士诚小器,而陈友谅霸道。朱元璋判断他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过来帮处于劣势的一方;而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打出手,私盐贩子张士诚只会坐在平江捂着嘴巴笑并坐山观虎斗。
朱重八的判断相当精准。
从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至正二十四年,朱、陈双方展开激战。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率十万水师、数百艘巨型战船,自采石攻应天(今江苏南京)。
面对陈友谅的来势汹汹,朱元璋在应天附近的卢龙山设下伏击圈,水陆两路夹击陈友谅。陈友谅的大军才在卢龙山登陆,就被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朱元璋迎来了对陈友谅的第一场胜利。
朱元璋没给陈友谅喘息的机会,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溯江而上,反攻陈友谅,一连占据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等地,从陈友谅的手中夺取了江西各地。
张士诚不敢惹陈、朱两个大哥,却也不甘寂寞,和元廷一起欺负起了被红巾军奉为名义上领袖的小明王韩林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将小明王韩林儿围困于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出于政治和道义上的双重考虑,朱元璋率兵救援韩、刘,陈友谅乘后方空虚,挥兵六十万(号称)围攻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