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统六国,为何短短15年便灭亡(3)
(图)秦阳陵虎符
无司法独立逼得高官反
再回头看李斯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对历史而言,若没有他的支持,沙丘之变便不会发生,整个中国的走向都有可能发生大变化;但对李斯而言,他面对的是一次选择——不矫诏,等待他的极有可能是死亡;矫诏,他依然能坐在丞相的位置上。这种选择之所以会出现,也是秦朝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统治权——“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当时,秦王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包括诸侯、贵族等,这就相当于君权毫无限制,而独立司法则无容身之地。对臣民的生杀予夺,只在君王一念之间;而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他既有才干政绩,又恰有不臣之心,那可是对至尊皇权最大的威胁!
因此,秦国历代丞相都面临着这样的危险——失去了秦王的宠信,丞相就要大难临头了!即使你想回归平头百姓之生活也不可能,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族门诛灭。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你的后代门生故吏还在,你的影响力就还在,你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么可能会放心?
商鞅变法如此成功,最后却被五马分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畸形的专制制度。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的专制,将丞相活生生地变成了君主身边的猎物。从秦开始,“伴君”真的开始有了“伴虎”的味道。
可以说,君主的宠信是丞相与其他高官唯一的护身符,而始皇暴卒,李斯的护身符也便随之作废,若扶苏作为新皇上任,必定会反李斯——扶苏为何被下放?因始皇“焚诗书、坑术士”,而李斯恰恰是这两大行动的最大推手,更重要的是,在法家政体中,是没有丞相退位一说的,大部分掌有实权的高官在失宠以后,往往是以“诛杀全族”为最终下场,因此,保相位即保己命、保族命。李斯博古通今,又曾经执掌秦国司法多年,怎么可能不了解其中的血腥?
没有司法独立,以严刑峻法来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之下恐惧颤抖——这种由上而下散发的威权与恐惧,最终从“沙丘之变”开始,将秦王朝一步步地推进了覆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