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细数抗战时最卖命的三支汉奸伪军(4)

  无论投敌前还是投敌后,吴化文部在本质上都是一支军阀部队。一方面,他接受日军与汪伪的补给援助,积极扩充势力,另一方面又与国府方面保持联络,“骑墙”以便见风使舵。吴化文的部队虽不像“黄卫军”那样从建军宣言到实际军事行动都紧跟日军步伐,但因其与于学忠部积怨甚深,客观上还是帮日军拆了国军的台。吴化文投敌后,矛头首先就对准了老冤家于学忠。1943年5月,吴部配合日军共约3万余人向沂水、蒙阴间山区游击根据地大举进攻,于学忠部奋起反抗,而吴化文部用日本人提供的武器打起昔日的友军来毫不手软,战斗异常惨烈,“敌我伤亡相当重大”。何应钦在分析形势的公开报道中称:“吴逆化文籍敌之攻势,亦乘机进据山区,目下除吴逆化文部乃拒守山区与我对峙外,已无敌军部队。”

  其实在吴化文对于学忠部进攻之前,国民政府方面就派李仙洲联络吴,李在电文中对他说:“于公为中央大员,似应投鼠忌器,留作他日转圜之机。”暗示吴应为自己留后路,停止对于学忠部的攻击。但吴化文拒不接受,“乃协助日军击溃于部的周光烈第五十一军及刘桂堂部,俘虏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等多人,国军惨败”。经此一役,于学忠部被迫撤离山东,至此,山东的国军正规军全面瓦解,只剩3万人左右的游击队。而日伪军数量达到了18万人之多,成为华北伪军人数最多的地区。不过吴化文赶走了山东的国军正规军,在客观上让中共的武装得以更快的在这一地区发展,从1943年夏季到1944年春,中共先后发起三次讨吴战役,俘虏大量吴部人员,缴获大批武器。

  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日益激化,尽管国民政府内部一直不乏以汉奸罪审判吴化文的声音,但出于实际利益的权衡,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吴化文部还是成为国民政府拉拢收编的对象。与许多投降的伪军一样,吴化文部得不到国民政府真正的重用。起初,吴化文的部队被收编为一个军,1946年春被降编为第七纵队,“吴为司令,共一万八千人,一万五千支枪”。几个月后,吴部再次被降编为第二保安总队,从“正规军”沦为地方保安武装。吴化文也意识到蒋介石并非真正信任自己,于是一方面对国府阳奉阴违,另一方面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实际上吴化文的猜测没有错,蒋介石不但不信任他,并且早想将其除之而后快,起初没有按李延年等人的建议以汉奸罪审判他,是因忌惮其手中尚握有兵权。1946年夏季,蒋介石密令王耀武,让他召见吴化文,并以违反军令罪将其“就地正法”,但因消息走漏,吴化文拒不来见,躲过一劫。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后,吴化文已决定起义,在对部属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后,于9月21日率领两万余人战场起义,济南战役最终以王耀武被俘,山东国军全部瓦解而告终。

  吴化文部被改编为第35军,先后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斗中,该部减员严重,解放军遂将其与其他部队进行合并,尽管合编后的部队还以吴化文为军长,但已从本质上结束了该部队私有化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化文离开军队,不再掌兵,他本人于1963年在北京病死。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