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细数抗战时最卖命的三支汉奸伪军(3)

  吴化文部集团型伪军中的悍匪

  与活跃于武汉地区,在日军羽翼下成长的“黄卫军”相比,山东吴化文部则属于伪军另一类——集团型伪军。抗战初期,山东曾是著名的第五战区,徐州会战的主要战场,振奋全国的台儿庄大捷就在这里打响。但随着徐州失守,山东到抗战中后期也成为国民政府权力的真空地带,同时也是关内伪军人数最多的一省,其中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吴化文部。

  吴化文是冯玉祥的西北军出身。1929年,吴化文奉冯玉祥之命在韩复榘军中任联络参谋。中原大战爆发后,冯玉祥站在反蒋阵营,而吴化文却跟随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对冯反戈一击。抗战爆发后,韩复榘因违抗军令被枪决,吴化文部则被改编为独立第28旅。从冯玉祥到韩复榘,再到吴化文,他们的军队始终都带着浓厚的军阀部队色彩。“吴化文的部队多来自于鲁西家乡子弟兵,他对待部属的家长式父兄风格及地缘关系是内部凝聚力的主要来源。”西北军统帅冯玉祥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其麾下也出了诸如韩复榘、孙良诚、石友三、吴化文等一干倒戈将领,其中孙、石、吴三人更是突破民族底线,投靠日伪。

  徐州会战后,身为独立第28旅旅长的吴化文积极收编地方武装,扩充实力,很快将独立旅扩编为师。抗战时期在敌后生存的部队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极容易与友军发生摩擦,广为人知的国共摩擦只是其中一例。当时在山东与吴化文发生摩擦最激烈的当属东北军系统的于学忠部,后来吴化文附逆,并为日军异常卖命,对于学忠部发动凶猛进攻,其根本原因就是积累已久的吴于矛盾。当然,从种种迹象表明吴化文投敌附逆并非偶然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蓄谋已久。1941年,在日军的“围剿”下,山东的国军部队一度陷入窘境,吴化文对其部队发表讲话:“咱们生活这样艰苦,八路军、五十一军及省政府和咱作对,我一定给弟兄们想个办法。”这段话不仅是吴化文向部属暗示准备投敌的证言,同时也能看出其视军队为私有的军阀本质。

  吴化文从1942年春开始通敌。当时日军大举扫荡山东国军,于学忠部遭受严重打击,吴化文此时已和日军达成默契而作壁上观。随着山东国军势力日渐式微,日军已不满足于与吴化文用暗通款曲的方式合作,他们要求吴化文公开投降,诱降的同时,日军还对其发动军事进攻逼迫其就范。吴化文在日军攻击下节节败退,招架不住之时他与重庆政府和军统取得联络,军统出于对敌伪进行利用的策略考虑,吴化文“接到戴笠类似‘曲线救国’的密谕”。不过戴笠与蒋介石这回失算了,因为吴化文并不听话,他在得到这层保险后,对部下说:“现在我们投靠了日本,将来如果日本打胜了,我们自然无问题。如果中国打胜了,我就拿着这封电报去见蒋介石。”不仅如此,他甚至还预算到将来国共一定会爆发内战,并说“那时他(蒋介石)如不要我们,咱就去投共产党去,怎么说没有光明前途呢?”

  1943年1月,吴化文正式公开投敌,其部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吴任上将总司令,日本人新荣幸雄担任其顾问。同年4月,吴部改编为第三方面军。据刘熙明所著《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一书载,吴化文部改编后“兵力约一万多人,南京除增加军饷及装备外,张步云伪军也一度编归他指挥。1944年春,吴部有一万九千多人,在日本及汪伪政权的全力支持下,成为山东实力最强,又最重要的伪军集团”。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