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岳飞正名:揭开岳飞被害背后更为深层的原因(3)
他在乎的是自己能拥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有没有被金人俘获的危险,能不能平安地苟活下去。
就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求和投降路线——只要和议成功,所有的担心就可以统统归零。
有人推测,赵构之所以不支持、不赞成、不响应北伐,是担心北伐成功,二圣归来,自己就当不成皇帝了。
这种推测,其实并不成立。
宋徽宗赵佶早在五年前被金人虐囚致死,所谓的“迎回二圣”就只剩下宋钦宗赵桓了。赵桓与赵构是同辈,按封建礼数,赵构并没有让位的义务,又怎么会担心自己当不成皇帝呢?
再者说了,赵桓是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登基的,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就落入金人的魔爪,在位期间既无建树,对金策略又一错再错,整个皇族被人家一锅端。到了金国,又受尽凌辱,尊严尽丧、猪狗不如,假使能回国,又有何面目与弟争登帝位?况且,现在南宋朝廷的文武大臣全是赵构在长达十四年的执政期间一手提拔起来的,根基稳固,他赵桓在位时间不过短短一年,手下的大臣被掳到金国,死伤殆尽,自己形单影只,哀鸣不暇,又拿什么资本来跟弟弟争?
对此,宋史研究大师王曾瑜先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唐玄宗和肃宗,明正统和景泰的事例证明,即使宋钦宗回来,也未必威胁宋高宗的宝座”。
玄宗和正统回朝的时候,他们在朝中还有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可以倚仗,然而在新君面前,他们只能接受既定事实,俯首称臣——至于正统帝后来发起的“夺门之变”,其实是景泰帝没有儿子,帝位自动传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