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明往事:睚眦必报的嘉靖帝(6)

  抱怨与报复

  报德报恩的同时,嘉靖皇帝更念念不忘的是报怨,是报复。如果说报恩的过程是培植势力的过程,那么,报怨的过程则是铲除异己的过程。

  重点报复的自然是杨廷和、杨廷和的家人,以及杨廷和父子的支持者。

  因为杨廷和的决策,朱厚熜做了皇帝。所以嘉靖皇帝即位后一直对杨廷和客客气气。事实上,除了有关皇帝的家事即“大礼议”之外,两人对于国事并无太多政见上的矛盾。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杨廷和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才使得嘉靖皇帝即位的最初几年政通人和,并且在某种意义上使嘉靖时代成为一个走向繁荣的时代,嘉靖皇帝自己在若干年后也还念叨他的好处。

  但是,能够嘉靖皇帝感到委屈、乃至感到屈辱的,也正是这个杨廷和。因为杨廷和固执地要求他称伯父为父亲、称父亲为叔父。嘉靖皇帝认为这是一生之中的奇耻大辱。杨廷和退休之后,他儿子杨慎竟然领头抵制张璁进翰林院,后来更领头大闹左顺门,俨然成了反对派的新领袖。所以,嘉靖皇帝先拿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开刀。

  这位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中状元时才24岁,后来更成为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人。左顺门请愿事件之后,杨慎先是被押赴午门外,和100多个官员一道接受廷杖,那一次死了16人。接着由于有人告密,说是他领头闹事,于是又和另外6人再一次被押赴午门,再一次受到廷杖,又有1人当场被杖毙。

  我们多次说到的这个廷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创举,后来成了常刑。不需要任何法律程序,只要皇帝一道谕旨,便由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校尉行刑。有人记载了施廷杖时的场面:受刑者被绳索绑住双腕,身穿囚服,押至午门外,趴在石板上。司礼监监刑太监手捧诏旨端坐,喝声“用刑”,侍立在两旁的锦衣卫校尉便轮流上前,用大棍猛击受刑者的臀部,左右站立的校尉喝声雷动。场面令人毛骨悚然,午门外也因此而常常血迹斑斑。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