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往事:睚眦必报的嘉靖帝(5)
我们可以断定,对于张璁的这样不合常规的提拔,完全是嘉靖皇帝个人的主意。因为按照这个时候明朝的制度和惯例,一个南京的刑部主事是完全不可能到北京直接做翰林院学士的,而翰林院学士也同样是没有可能直接做兵部侍郎的,当然,兵部侍郎也没有直接转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道理。
但是,嘉靖皇帝虽然不懂得的这些规矩、不懂得这些“组织程序”,却完全有权力左右官员的命运。特别是在左顺门事件之后,任凭他怎么瞎弄、怎么折腾,也没人反对。有人是不敢反对,有人是不屑反对,懒得和他理论。更何况,你反对也没用。人们都看到了,这个皇帝连杨廷和的话都不听,你算什么?你玩得过他吗?
不仅仅是一个张璁得到火箭式的提拔,凡是响应张璁的号召,在张璁之后站出来支持嘉靖皇帝议礼的官员,也都得到了的提拔和重用,其中有两个还步张璁的后尘,做了大学士。
当然,这一系列的提拔和重用,看上去是嘉靖皇帝在报恩,在报德,实际上却是最高决策层的一次重新洗牌。是新皇帝以报德报恩的方式培植自己的亲信,构建起嘉靖朝的决策和行政班子。
当然,张璁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嘉靖皇帝的信任。杨廷和退休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真正能够帮助嘉靖皇帝解决一些重大国家事务的,还恰恰是这个义无反顾地帮助他渡过“大礼议”难关的张璁。这个被反对派称为势利小人、视为恶魔般的张璁,在明朝著名学者王世贞的笔下却是另外一番风采:张璁从小就与众不同,有主意,有气魄,而且容貌秀伟、读书刻苦,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有精深研究,所以后来能够在“大礼议”中一展才学。《明史》则说他“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物。明朝中期的一些积重难返的事情,如权贵们侵占民田,宦官们到各地镇守等等,都在张璁主持朝政时被革除。张璁和杨廷和在“大礼议”中是对手,却进行了一场革除正德时期“积弊”的接力。
而且,张璁还“持身特廉”、痛恨贪赃枉法,是个大清官。在他主政的时候,竟然“苞苴路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