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看明朝朱元璋朱棣父子是怎样粉饰历史掩盖罪恶的(2)

  如果说“朱元璋血洗湖南”这段历史尚有可能是淮西武装集团将士所为,那么朱元璋曾在扫平张士诚武装集团的时候公然指使屠杀俘虏的历史则一目了然。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里所收录的朱元璋诏令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一史实。朱元璋当时奉韩林儿为主,用龙凤年号。他在龙凤十二年(即至正二十六年)三月所下的一道令旨完全是元代白话,语义浅显,连今人都很容易看懂——“当城破之日,将头目、军人一概杀了,倒无可论。掳了妻子,拨将精汉来我这里,陪了衣粮,又费关防,养不住。”很明显,老朱这道令旨的意思是把张士诚守军“一概杀了”,他生怕“养不住”。

  他在龙凤十二年十一月所下一道令旨也很通俗易懂——“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头目人等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六万多俘虏只能“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其他人不必解来,这是多么凶残的杀俘手段。世人都知白起项羽屠杀战俘,却不知这位朱皇帝杀俘手段远远超过古人。唐乾宁二年十一月,朱温曾在钜野(今山东巨野)之南大败朱瑄部,俘虏3000 余人,傍晚打扫战场时,忽然狂风暴起,沙尘沸涌。朱温借故说:“此乃杀人未足耳!”于是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死。然而朱元璋杀俘手段比朱温这位本家更是高明,掩饰得也更为巧妙。他在《明太祖实录》中以大量的言论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义道德的千古明君,厚颜之程度恐怕张士诚地下有知也要咂舌不已,如“上既抚定宁越,欲遂取浙东,未下诸郡,集诸将谕之曰: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以武,而安民必以仁。……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盖师旅之行势如烈火,火烈则人必避之,故鸟不萃鹰鹯之林,兽不入网罗之野,民必归于宽厚之政,为将者能以不杀为心,非惟国家所利,在己亦蒙其福,为之子孙者亦必昌盛。尔等从吾言,则事不难就,大功可成矣”,又如“今惟浙西姑苏诸郡未下,故命卿等讨之,卿等宜戒饬士卒,毋肆虏掠,毋妄杀戮,毋发丘垄,毋毁庐舍”,再如“天地以生物为心,帝王以不杀为德。自三代以下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皆承天运奋武威以定乱,行仁义以安人,惟秦不然,坑赵降卒十万,古今非之,虽能混一,享国不长,天道昭然矣。朕每遣将出师,必加训谕降者抚之,抗者诛之,故凡其来降大小咸授以职,保其父母妻子。”

  不仅屠杀百姓、战俘种种真相被掩盖,就连谋杀刘福通这样大人物的历史,都可以在官方档案中恣意篡改!《明太祖实录》对刘福通之死是这样描述的:“癸酉,张士诚将吕珍攻刘福通等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势日蹙,以安丰来附,至是为珍所杀。”然而刘福通果真是死在安丰,被张士诚部将干掉的吗?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刘福通之死作了考证,如任崇岳《韩林儿刘福通死难考辨》,李海萍陈频的《刘福通之死考辨》,都一致认为刘之死是死于瓜步沉舟,即被朱元璋谋杀。《中国通史》对刘福通的死因描述是:“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廖永忠将他们沉入水中溺死。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