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幕后真凶,百日维新失败竟不是因为慈禧和袁世凯(5)
因此,本来就与李鸿章不和的翁同龢张荫桓决定奏请光绪帝降旨,不准李鸿章干预其事,要将这个资格最老的汉大臣赶出总理衙门。但恭亲王不愿让李过于难堪,而翁同龢又不能坚持,所以李还留在总署。从此,李鸿章与翁同龢张荫桓进一步结下不解之仇,势同水火。
然而翁当政不久,犯了慈禧太后的忌。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的老师文廷式,被认为“离经叛道”,是守旧官僚和宦官集团的公敌,也为西太后所恶,而翁同龢却对文曲予优容,导致慈禧逐渐对翁不满。加上翁树敌太多,包括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还有军机大臣兼刑部尚书刚毅,联合起来说服慈禧,于光绪四月二十七将翁同龢开缺回籍。
光绪帝自甲午战败后即决心变法,决心之形成由两种影响:一是列强侵略的刺激;二是看了康有为的书,尤其是康所着的《日本变政考》,光绪由此非常醉心于明治维新。由于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感情很深,光绪信任翁,让翁来推行变法。然而翁被罢黜,光绪帝据理力争,慈禧太后提出一个条件:欲行新政,必当罢免翁同龢。光绪无法,只好接受,但允诺适时起用翁同龢。翁并未回原籍,而是呆在他的侄子江西代巡抚翁曾桂处,利用电信的方便,一旦复起,立刻由翁曾桂派人护送进京。
自此,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起,实施新政的上谕源源不绝,慈禧太后均未干预,不仅翁同龢主张设立的京师大学堂积极进行,而且还将阻挠新政的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以及京师裁撤詹事府等七个衙门,各省裁撤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等缺的激烈措施,慈禧太后也未反对。在此期间,那些守旧派和特权阶级由于除旧步新,特权不保,再加上被裁衙门的官员由于下岗,被砸了饭碗,也怨恨新政,这些人迅速地联合起来,组成一条反对新政的联合阵线。其中的首脑,不是在天津的荣禄,而是刑部尚书军机大臣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