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幕后真凶,百日维新失败竟不是因为慈禧和袁世凯(2)
由是观之,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当不会做此建议,因为此计无任何成功的可能。谭嗣同是奉命和袁世凯进一步讨论如何炼成一支可以不受荣禄节制,而效忠于光绪的新军。袁世凯实际无密可告,要揭发戊戌政变的真相,就要从掌握这一关键问题入手,戊戌政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衍生物,而促使慈禧太后幽禁光绪,杀“六君子”,重掌政权的戊戌政变之爆发,则为伊藤博文无意中触发了握在西太后手中的引信之故。要彻底了解戊戌政变,还得从甲午战争后中国政治权力的推移说起。
甲午战争,中国大败,朝野上下都怀报仇雪耻之心,这一个目的是共同的,但手段和路线则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变法图强,是“帝党”的主张,以翁同龢、张荫桓、康有为等人为首;另一种是“以夷制夷”,为“后党”的主张,以李鸿章为领袖。实现此主张的实际行动,就是李鸿章在圣彼得堡签定了“中俄密约”。但非常不幸,李鸿章中了俄国财政大臣微德的圈套,由他的长子李经方经手,接受了俄的贿赂,此后李就受了俄国的挟制。
然而,甲午战争大败后,李鸿章难辞其咎,其在中央的影响力大为衰落。相对地翁同龢与张荫桓则逐渐形成政治上的中心势力,尤其是财政、洋务。
欲问此种政治权力推移的由来,必先了解慈禧太后的心态。慈禧天生是个“政治动物”,她的政治见解由于先后天的限制不是最高明的,但她的政治手腕,在她以后的政治领袖,无一比得上她。因为她的性格中,有两项与汉高祖相似的特征:第一,永远不会以私人情感来影响她在政治上所认为正确的决定;第二,永远知道她自己权力的临界限度在何处。
除此之外,她与民间一般富贵老太太无异:好虚荣,好享受,重感情,重义气,痛恨忘恩负义和不守本分。
慈禧太后自垂帘听政以来,平定了洪杨、捻匪,自以为功在社稷,享受园林之乐是她应得的报酬,在同治皇帝刚亲政时就有重修圆明园的计划,遭到恭亲王的反对而作罢。到光绪亲政时,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了颐和园,她才决心交出政权,颐养天年,确实具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