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张柬之是怎么死的 张柬之的简介(4)
长安四年(704)七月三十日,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检举张易之等人罪行,武皇令将张易之等人交给韦安石及右庶子、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璟审讯。八月初一,武皇任命韦安石兼任检校扬州刺史。初七,又任命唐休璟兼任幽、营二州都督及安东都护。唐休璟在赴任前密语太子:“现在二张凭借恩宠不尽本分,日后必将作乱,殿下应多加防范。”九月,夏官尚书姚元崇在赴灵武道安抚大使任之前,武皇让他推荐能够胜任宰相职务的人选,姚元崇说:“张柬之厚实稳重,多有智谋,尤其对国家大事能够当机立断,是非常合适的宰相人选,可惜年纪大了,敬请陛下赶紧启用他。”数日后,狄仁傑再向武皇举荐张柬之可为宰相,而不是司马。十月二十二日,武皇任命年且八十的张柬之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十二月,身居长生殿的武则天身染重病,由其面首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侍疾。太子和宰相很难见到武皇的面。洛阳城中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借武皇病重之机把持朝政。身为宰相的张柬之认为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张柬之、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加快部署政变工作。张柬之问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将军今天的荣华富贵是谁给的?”李多祚流着泪回答说:“是高宗大帝给的。”张柬之又说:“现在,大帝的两个儿子受到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的威胁,难道将军没有考虑过报答大帝所赐予的恩德吗!”李多祚回答说:“只要是利于国家的事,我一切听从您的安排,从不顾及个人生死安危!”
当张柬之将左、右羽林军的指挥权分别交给桓彦范和敬晖时,却引起了张易之的怀疑。于是,张柬之又将右羽林军交给他们的党羽武攸宜。张易之这才放心。不久,姚元崇也从甘肃灵武回朝,桓彦范将策划好的方案事先告诉了他母亲,他母亲勉励他说:“忠孝不能两全,先为国家着想,你这是对的!”随后,桓彦范和敬晖一同前往洛阳宫北门拜见太子,并如实禀告此次政变的计划,取得了太子的支持。
正月二十二日,相王李旦率领相王府司马袁恕己、洛州(今河南洛阳市)长史薛季昶等诸卫占据了主要交通要道及重要政府暑衙,袁恕己派兵包围了政事堂,逮捕了值日宰相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张柬之与崔玄暐、桓彦范及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五百人直趋玄武门,此时,殿中监田归道正好统领千骑兵把守玄武门,敬晖强行调集他的兵力,因他事先并不知道诛杀张易之等人的政变计划,结果遭到田归道的拒绝。
张柬之派李多祚、右散骑侍郎李湛以及内直郎、驸马都尉王同皎前往东宫迎接太子李显。太子怀疑有诈,没敢出来。驸马王同皎上前一步,说:“先帝传位于殿下,殿下却被无故幽禁,天下百姓无不愤慨。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人心向善,立志除奸,匡复李唐社稷,祈望殿下能到玄武门去,以满足将士朝臣的愿望。”太子说:“母皇圣体欠安,还请诸位日后再做打算。”李湛说:“诸位为了国家安危,殿下为什么非得要他们面临灾祸呢?请殿下亲自去劝阻前来勤王救难的将士门好了。”太子听后,同意出来。此时,王同皎立即将太子抱上马,并陪同太子来到玄武门,然后斩关入城。
此时,武皇就在长生殿迎仙宫,张柬之等人先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于殿庑之下,然后拥入长生殿,武皇看这阵势,大惊失色。忙坐起来问道:“是何人作乱?”张柬之回答说:“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阴谋作乱,臣等已奉太子殿下之命将其斩首,事先考虑到怕走漏消息,所以没有禀告陛下,在宫禁之地诛杀逆贼,惊动天子,臣等罪该万死!”武皇忽然看见了在人群中的太子李显,便对他说:“乱贼已被诛杀,你可以回东宫了!”桓彦范上前说:“群臣不敢忘怀太宗、高宗的恩德,希望陛下将帝位还给太子,以上顺天命,下从民心。”武皇忽然又在人群里发现了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于是就对他说:“你也是杀害张易之的将军吗?我平时待你们父子不薄,你何必要这样?”李湛听后,无以言对。武皇又对崔玄暐说:“别人的官职都是经他人推荐之后才授予的,唯有你才是朕亲手提拔起来的,你怎么也在这里?”崔玄暐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对我的大恩大德。”
接下来,张柬之命将张昌期、张同休及张昌仪等人逮捕,并在天津桥南将上述人犯连同张易之、张昌宗一道枭首示众。二十三日,绝望中的武则天被迫颁下制书,命由太子监国,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还给太子李显,二十五日,李显正式复位,史称中宗皇帝。中宗加自己的弟弟、相王李旦为镇国相王封号,授官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加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封号,此外,凡被发配或没入官府为奴的李唐宗室子孙,重新补进族册,封授相应的官爵。凡为人佣保,命州县搜访遗骨,以礼改葬,追封官爵,命子孙承袭。二十六日,武则天退居上阳宫,由李湛统领禁军看管。二十九日,中宗任命张柬之为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崔玄暐为内史,袁恕己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敬晖、桓彦范为纳言,上述功臣皆赐爵为郡公。赐爵李多祚为辽东郡王,驸马都尉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赐爵琅邪郡公;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赐爵赵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