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宰相张柬之是怎么死的 张柬之的简介

  张柬之,字孟将,生于武德八年(625),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少时广涉经史,补太学士。精通儒家义理,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尤重其才。进士第后,任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丞。直至永昌元年(689),以贤良征试,对策者千余人,年已六十五岁的张柬之脱颖而出,名列第一。被授予监察御史。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历任合州(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地)、蜀州(今四川崇州、新津二地)刺史、荆州(今湖北松慈石首、荆门、当阳之间)大都督府长史等职。长安中,得狄仁杰傑荐举,被召为司刑少卿,拜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司马,迁秋官侍郎,直至入阁拜相。

  据史书记载,张柬之在八十岁之前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一生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成功地策划了一场军事政变,于神都洛阳长生殿迎仙宫御榻前逼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真可谓大器晚成的典型。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身染重病的高宗本想登上则天楼宣布赦令,因气喘不能上马,便召集百官于贞观殿前听令。是夜,高宗急召裴炎入宫接受遗命,辅佐朝政。高宗驾崩后,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凡军国大事有难决者,可采纳天后的意见。十一日,太子李显即皇帝位,是为中宗。中宗尊武则天为太后。

  光宅元年(684)正月,中宗想任命韦皇后的父亲、豫州刺史韦玄贞为侍中,还打算授予乳母的儿子五品官职。但却遭到中书令裴炎的抵制,中宗大怒,冲着裴炎吼道:“我就是把天下给了韦玄贞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吝啬一个侍中的官位。”畏惧中的裴炎急忙报告武太后。二月初六,武太后召集文武百官于乾元殿,命裴炎宣布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初七,雍州牧、豫王李旦即皇帝位,是为睿宗。政事完全取决于太后。太后命睿宗居于别殿,睿宗欣然同意。四月二十二日,太后贬庐陵王李显于房陵(今湖北竹山、竹溪及房县等地),二十六日,途中改贬均州(今湖北十堰市及丹江口市等地)。闰五月,太后命礼部尚书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九月,武承嗣请太后追祖为王,并建议筑武氏七庙,太后听纳。但裴炎反对,太后不听。二十一日,太后追祖为王后,又在文水县营建武氏祠堂。李敬业扬州起兵,骆宾王为之撰写《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密探诬陷裴炎与李敬业联手谋反,监察御史崔詧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于是,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拘捕裴炎入狱。裴炎义正词严,不肯屈服。不久,太后命斩裴炎于洛阳都亭。派人查抄他的家产,廉洁得竟无一担积粟。十一月初四,太后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为江南道大总管,率兵讨伐李敬业。

  垂拱二年(686)正月,太后下诏还政于睿宗,睿宗知其母并非诚意,固上表坚决辞让。于是,太后又继续临朝称制。

  垂拱三年(687)九月十八日,虢州(今河南卢氏)人杨初成为了驱逐武则天和睿宗,伪称郎将假传太后令在都邑招募将士前往房州迎接庐陵王,结果事败被斩。

  垂拱四年(688),太后亲侄武承嗣暗中指使人在白色的石头上凿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文字,然后染石成紫。再指使雍州人唐同泰上献,奏称此石得自洛水。太后大喜,遂将此石命名为“宝图”。并立即提拔献石者唐同泰为游击将军。五月十一日,太后朝拜洛水,然后驾临明堂,朝见群臣。并命各州都督、刺史以及皇族、外戚于祭拜洛水前十天会集。十八日,加太后尊号为“圣母神皇”。七月初一,太后改“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并禁止在此垂钓。命“天授圣图”出现的地点为“圣图泉”,泉旁设置永昌县。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