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本溯源 看田螺姑娘的形象演变史(4)

  这段文字,是对螺女神话的承袭,只不过表现的主题不在螺女,而在于螺女所留下的螺壳,并将螺壳的神迹加以敷衍,继而派生出了雄伟瑰丽的美学意蕴——天汉,溟渤,月窟,这些都是想象中的遥远仙境,常人难以抵达之地,而螺舟却可以自由来去,空间的转换不妨看作是螺舟的神异之处,螺女虽未出场,却远比光彩照人的粉墨登场更能惹人追忆,想象的空间无比宽阔。在民间传说中,螺女留下的螺壳又是金银财宝取之不尽的聚宝盆,是异乎寻常的祥瑞之宝,螺壳不单单是宝贝,在某种程度上还被敷衍为史迹,人去螺空,风流云散,这也是旧时文人吊古伤今的灵感之源。

  及至清代,民间始见有螺女题材的年画流传,这是螺女故事大行于世的标志性事件。苏州桃花坞年画有一帧《山海经各种奇样精妖》,共绘妖精二十种,多为螺类成精之状,图中每像配有释文,各有名目,可看到海波螺精、泥螺精、田螺精、石螺精、螺丝精、海蛄精等六种螺精,有海螺,亦有淡水螺,种类繁多,余者为虾、蟹、贝、龟等成精之状。虽然打着古书《山海经》的幌子,但这些形象都是民间画师自创的了。图写精怪,无疑是在向《山海经》的伟大传统致敬。图中所绘精怪全是女性,且穿着打扮为清代女子的日常装束,如泥螺精身穿的蓝褂紫裙,是为嘉庆、道光年间的女性服饰,海波螺精等精怪则着肚兜,至于发式,则是脑后挽髻,带有鲜明的年代特征,生活气息浓郁,颇接地气,甚至不见丝毫妖气。这一组海怪的形象属于叠加式,即螺壳之上踞坐各式女子,或者虾壳蟹壳上踞坐女子,并无半人半兽式的异形组合。叠加式的螺女图,无疑减轻了恐怖因素,更易被人接受。螺女故事在年画中寻得了与日常生活审美的对接之路,因而得以集束式爆发,呈现出枝蔓芜杂的螺女家族体系,恐怖与奇幻退隐,趣味与诙谐代之而起。彼时民间画师对这一题材的喜爱,乃至不厌其烦地描绘,赋予了每一种螺以鲜活的生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民间趣味对古老题材的改造,足以将野性消磨殆尽,换做喜庆祥和之貌,并总能触类旁通,由一见多,衍生出庞大的体系。

返回神话故事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