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 看田螺姑娘的形象演变史(2)
查闽侯一带的古地图,见民国《闽江金山志》卷首的地图中有螺女江、螺女庙等地名,可证民间传说的巨大影响。螺女江的阔口似螺形,谢端遇螺女故事疑为由地形敷衍而出,至于螺女庙,则更是对传说的附会。此后的宋元明清乃至现当代民间口传故事,基本是原始文本的衍化。螺女故事传至内地,则转变为农耕型故事,海螺也相应变成了田螺,男主人公也从渔民变成了农夫。螺女故事由海洋类型向农耕类型的转变,可谓意味深长,从中既能看出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也可看出农耕文化心理对海洋神话传说的积极改造。由最初的海上传奇,辗转到内地农夫安居乐业的白日梦,螺女故事经历了从神话到日常生活的演变,故事的内涵和外延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无可否认的是,螺女从天上堕入了人间。
若从图像史的角度来考察螺女的踪迹,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螺女图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螺祖图。从拓片中可见到,有一大螺壳置于地面,螺口朝上,一个高髻的女子从螺壳中蜿蜒而出,在空中作腾跃状,她上身是人形,下身是盘旋的螺旋形,有七道弯,弯折处又多有触角生出,这种触角在海螺中尤为常见。螺祖又写作嫘祖,是黄帝之妃,养蚕织丝据说就是她发明的。画像石中的螺祖形象,是汉代人对螺祖的神话想象,可见螺女故事的母题远远早于晋代。此外,南阳汉画像中还有一幅“螺神图”,类似于蜗牛似的女子伏地而行,画面透着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