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民党汪精卫其人与曲线救国的内幕

  在中国近代史上,说起“汉奸”来,人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汪精卫这个人。汪精卫身为当时国民党中央的第二号人物,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选择“出走”与日本“合作”。汪精卫以“曲线救国”为号召,聚集了一批对中国抗战悲观失望的“人士”,在南京另立伪“国民政府”,与已迁都重庆的国民党中央政府相抗衡。在后来的战争中,汪精卫配合日本在中国的战争政策,协助在华日军稳定和巩固“后方”的政治、经济秩序,积极“收编”地方武装、“策反”国民政府军队、“围剿”和镇压抗日力量。无论汪的政治“理想”为何,恐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难以洗脱“汉奸”的骂名。

  汪精卫在抗战初期,曾非常积极地宣传、号召对日抗战,反对妥协、并坚决反对中国军队撤出东北和让出华北。可是后来在日本巨大的军事压力下、中国军队屡战屡败,许多部队装备原始、指挥混乱、士气低落、组织松散,几乎是一触即溃、守土尽失……。看到这些,汪又逐渐流露出悲观失望的心情,认为与其“战则必亡”、不如“保存实力”,主张“对日和谈”;而蒋介石似乎认为,只要能坚持,则日久美英必然出兵干涉。据此有人认为,汪精卫是没有像蒋介石那样的“战略远见”,看到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

  汪精卫的“出走”,曾受到了日本“和平条款”许诺的“撤军”引诱,遂发起“和平运动”乃至独自“和谈”,并受到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通缉和追杀。在与日本谈判“和平条款”、以及后来成立“政府”的“合作条件”时,汪也都作过无谓的“据理力争”--虽深感“屈辱”与“失望”,但还是最终就范。日本政府在军方的压力下,也认定汪退路已绝而擅自取消“撤军”条款、不再让步。自日本回国后,汪以“曲线救国”为旗帜,号召中国人与日本合作共建“大东亚共荣圈”,以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避免因“无谓抵抗”招致“亡国灭种”。抗战后期,汪忧患焦虑、原来被刺的旧枪伤复发,去日本就医不治,死在日本的医院中。(也曾有人质疑日本对汪的“治疗”,但终查无实据。)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