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当真能拉得出百万大军?骗谁呢!(6)
古代战争中,并不存在如二战那样广泛动员平民进入军队并快速训练后上战场的情况,所依赖的都是常备军队。同时,铁路公路提供了兵力和物资高效集结的渠道,使得过去卡住古代军队喉咙的后勤问题得以解决。
职业化士官们则提供了大兵力协同的可能性。古代的军事训练往往依赖将领个人,阵法号令皆不相同,比如戚继光所练戚家军,其鸳鸯阵法其他明军就不冻。这样当你天南海北的军队集合到一起时,也难以有效的协同作战,只能一盘散沙,凑不出有效战斗力。是以许多古代优秀将领们也不会使用大量兵力,往往最多只带数万人。近代各国都定立了自己统一的标准化军训操典,并以这些操典在军队和军校培训士官,而士官们则负责训练新兵,于是无论哪里的士兵都能接受完全一样的训练,这样当他们集合起来后,也能互相配合作战。
比如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相比古代,他们有了更有力量的拉车马,更先进的四轮马车,单车的运输能力比之中世纪近乎翻倍,再加上统一标准的训练,兵站等后勤系统,于是在欧洲战场上出现了三四十万军队在一场战役中搏杀的情况,有些人不明白集中这么多兵力所需要的技术积累,还幻想拿破仑不如白起只是火器厉害罢了。
而到一战、二战时代,社会组织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平民学习能力都越来越强,能够组织动员出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庞大。在南北战争时,美国南北双方几乎都达到了自己所能动员的极限,当时美国人口3100万,双方总计兵力达到了约100万规模,动员率3.19%。
一战时,英法两国全面动员,4000万人口拉出了800多万军队,动员率都达到了21%以上,而相对较为落后的德国,6300万人口动员了1100万军队,动员率17.5%,至于沙俄更加落后,仅仅8%。
到二战时,德国比一战自然更加先进,动员率也达到了21%的地步,而苏联当时比过去沙俄是进步了,但社会组织、铁路运输等等能力却还不如一战英法,虽然竭尽全力了,动员率也仅有14.1%……
所以可以显然看出,社会综合水平越先进,能够达到的动员比例就越高。那么中国的情况呢?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前后总共动员了1400万人,最大兵力约800万,当时未沦陷区人口约为2.1亿人,如果以兵力算,动员率仅仅3.8%,而以总动员人次算的话,也不过6.67%,但总动员人次必然存在重复计算。
有人说抗日国共都没出全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共内战时期,1953年中国人口达到5,3亿,按此推算46年是应有5.2亿左右人口,为了动员率数字高一点,我们再减掉些,以4.6亿人来算。
三年内战中,双方军队数量相加,在47年时达到顶峰,有645万人,再考虑到还有民兵等非作战人员,以49年时达到最大值的共军民兵数550万人为准,总动员数字也就是1200万人,动员率不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