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VS清兵,谁才是真正的铁血军团!?(2)
明末猛将卢象升在给他外舅的信中是这样写的“甥以孑然一身,独处大风波患难之中,万死一生,为朝廷受任讨贼之事。海内竟无一人同心应手者,唯见虚谈横议之徒,坐啸画诺之辈,望恩修怨,挟忿忌功,胸鲜隙明,喙长三尺,动辄含沙而射,不杀不休。若非圣天子明察贤奸,任人不贰,则甥已早毙于刀锯鼎镬之下矣。”
大意是指当时的明朝满天下文官爱钱,武将怕死,个个干说不做,一些人还对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他不断诽谤,诬陷,在他的语句间可以感受当时歪风满布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一位爱国将领内心的痛苦,孤独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愤怒与无奈,最后这位致力拯救明帝国于危难的猛将在腐儒文官集团的打压下战死在抗清的战场上——主和的杨嗣昌说动崇祯,将援兵一分为二,卢象升统领宣大兵二万,关宁铁骑数万大军皆归太监高起潜指挥。支持杨嗣昌的太监高起潜将卢象升的两万宣大劲旅交给陈新甲统领,只给卢象升老弱残兵五千,保定巡抚张其平还拒不发饷。
卢象升领兵至蒿水桥,遭遇清军主力。“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高起潜随即不战而溃。
顺德知府上奏卢象升的死状,杨嗣昌故意刁难,过了八十天卢象升的尸体才得以收敛。第二年,卢象升的妻子王氏请恤,第三年,卢象升的弟弟象晋、象观又请,都不允许。——可见明末朝堂之黑暗,罪魁祸首就是那帮只懂贪腐,党争,诬陷忠良,只看到眼前的权位和口袋里的钱的腐儒,他们可曾想到卢象升这样早已为数不多的猛将可能是拯救大明的最后希望,他们害死的不是一位将军,而是整个大明!
戚继光也同样可以说是拯救明帝国的希望,他不但以几千人的戚家军平定倭乱,多次打败蒙古骑兵,活捉其首领,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但他穿越时代的军事理念和练兵模式得不到广泛推广,他本人最终也同样逃不过被诬陷,被弹劾,被罢免的命运,最后回乡屈病而死,他一手打造的戚家军亦再次萎缩成几千人的战斗小团体,假如他的军事理念与练兵模式能得到明朝的广泛推行,或许明朝还有重生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假如。
明朝的军户制度是一种很好的理念,其源头可追溯到东晋,这种制度是集生产与战斗于一身,既自给自足又保卫家园,保卫国土,在古时候的罗马也有过类似的制度,后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屯边的军户土地被大地主兼并成为农奴,失去了公民的身份,在古罗马只有公民才有资格当兵,于是罗马的兵源日益短缺,最后不得不依赖雇佣军,千年帝国罗马从此走向败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由于制度不完善,明朝也遇到相似的问题,明朝也推行过一些减轻军户负担的制度,但得不到有效实施,军户的负担比一般百姓还要重,军户的社会地位还比一般民户低,既要保家卫国(服装盘费还是自备的)又要承受着与一般老百姓一样的杂役,一般百姓有俩子就可以让其中一个到在衙门内供职(当然要有位置),军户需要五子才可以有一个到衙门内供职,而且军户是不可以用过继等形式让儿子脱免军籍的,所以当时的老百姓也不太愿意与军户通婚,军人得不到应有的认同与尊重,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也不会高得到哪,这是不争的现实。
最严重的是土地兼并的问题,土地兼并使大量军户沦为权贵的农奴,各级官员,军官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更导致大量军户逃亡,连生存也成问题的军人还有什么心思打仗呢?所以后期明军战斗力低下不是偶然现象,是制度缺失的必然结果!
后来募兵成了明军的重要来源,但军中的贪污腐化依旧严重,普通士兵被克扣粮饷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募兵没有让明军的战斗力普遍提升。
政治因素导致军事人才缺失加上贪腐横行导致军备松懈,军队缺乏训练,失去战斗意志与军人应有的荣誉感,昔日的铁血军团不复存在,没有了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力量保护的国家危局会随时出现!
谈到清军,很多人也会很容易想到八里桥之战不堪一击和躲在城里看着英法联军烧杀抢掠而不敢作出任何反应的八旗军,更会想到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的淮军,但很少人会想起他们曾经的辉煌。
早期的清军同样是另人生畏的铁血军团,他们让明军在野战中一败涂地,让一度震撼世人的战斗民族蒙古铁骑为之臣服,最后入主中原,成就了一个连绵二百多年的王朝,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早期清军的结构,他们有着先天的优势,清军的主力来自渔猎民族群体,这些人擅长骑射,黑山白水也练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可以说,当时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而且很多人都是优秀的战士,这样的群体能汇集在一起将会是一股可怕的军事力量。
武器上,早期的清军以冷兵器为主,他们的主要对手明军掌握着大量的火器,这些火器是初级火器,特别是单兵火器在准确度与射距,操作效率都不及清军的复合弓,但威力比复合弓强大,火炮更是让清军畏惧的重要武器,而早期的清军不像后来那样固步自封和保守,他们对先进武器有着强烈的渴求,当尝到火炮的威力后,他们致力建立自己的火炮队伍,在明军的红夷大炮的基础上打造出威力更为强大的红衣大炮,明军的火力优势瞬间荡然无存,使原来在单兵作战能力与军事人才不占优势的明军更处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