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被黑两千年了 是时候该洗白了(6)
(四)赵括指挥大军攻打壁垒不利,于是撤兵。
打不赢就撤,这无可厚非,如果说在野战中赵军还占优的话,攻打坚固的壁垒,赵军损失就大了。
在赵军撤退的过程中,秦军岂能让赵军安然撤退,于是对赵军展开压迫式的追击,不让赵军返回丹河东岸。
赵括指挥的赵军,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主力还是渡过丹河,又回来了。
在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赵军损失不小,至少有数万人阵亡,秦军损失则更大一些。
现在赵括的麻烦来了,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白起令两支秦军渡过丹河,对赵军大本营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动作。
(五)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白起令两支秦军渡过丹河。
第一路秦军,两万五千人,从北面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后面,切断了长平赵军与邯郸的联系。
第二路秦军,五千轻骑兵,切断了长平赵军与大粮山的联系,大粮山是赵军屯粮所在,这下赵军由缺粮变成彻底断粮了。
随着赵军陆续渡河回到长平大营,白起也对这两支秦军不断增兵,力图困死赵军。
秦军守住了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用兵如神,但是白起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远大于赵军的,只是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六)面对秦军的包围,赵括没有选择突围。
赵括不突围,看似是个错误,但站在赵括的角度来考虑,就不难理解了。
秦军据险而守,突围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三十余万人撤退,半途还要损失不少,突围并不划算。
赵括派人向邯郸求援,只要邯郸方面派来一支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邯郸运来粮食,长平军根本不怵秦军,而且此前秦军比赵军损失更大,秦军的困难更大一些。
赵国国内,应该还是有一些军队的,生死存亡时刻,将代郡、云中、雁门的守军调来,也就是几天的事情。
于是赵括修筑和加固营垒,以防秦军攻击。既然不突围,也不能让秦军给得逞。
不过赵国确实没有粮食了,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派人到魏国、齐国、楚国借粮,可是长平胜负未分,赵军也还没有处于劣势,这几个国家都不愿意借粮给赵国。
于此同时,秦昭襄王却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
(七)秦昭襄王将河内郡所有百姓赐爵一级,将十五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
河内郡,是秦国最靠近长平战场的一个郡,秦昭襄王从这里就地取材,也是时间所迫,这时候时间就是金钱。
这支秦军数量足有十五万至二十万,但是没有作战经验,秦昭襄王把它们安置在北路秦军与邯郸之间,对整个长平战场再进行了一次外围的包围,目的是阻止邯郸的援军。
秦昭襄王盘算,如果赵国像他一样征伐无作战经验的百姓来,那这支秦军就不惧赵军。如果赵国调北方得精兵来,数量又有限,秦军新兵蛋子修筑垒城守之,也无大碍。
战争打到这里,赵括的军队就难受了,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是赵括的错,赵孝成王比秦昭襄王,确实略逊两筹。
在这种危难时刻,赵括并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进行了异常猛烈的突围。
(八)赵括选取精兵,分成四队,每队轮番突围。
如果赵括是个草包,他的突围应该是选取精兵,一举突围。可是赵括没有这样无章法地突围,他在如此困境中仍然能指挥得当,体现出他“天下莫能当”的兵法素养。
《史记》记载赵括突围:“为四队,四五复之。”意思是分为四队轮番突围,每队突围达四五次之多。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的突击方法,四队,各四五次突击,共有十六到二十次冲锋,一直保持强大的张力,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打法。
不得不提的是,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策略,他的兵法素养确实天下没有第二人了。
不过,白起就是白起,纵然赵括使出这种罕见的突围方式,仍然不能突围。这不是赵括的错,秦军是据险而守,且指挥官是从未败过的白起。
这个时候,赵括使用了最壮烈的方式突围,他亲自领军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