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纸上谈兵的赵括被黑两千年了 是时候该洗白了(3)

  太史公评价廉颇:“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良将前面加上赵国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在暗示,廉颇在赵国独一无二,放眼天下却难与乐毅、白起、王翦并称。同时再加一句“以勇气闻于诸侯”,言外之意廉颇胆略过人,韬略似乎差了一些。

  太史公评价李牧:“赵之北边良将”。良将前加上赵国北方这个定语,太史公似乎不太喜欢李牧,评价比廉颇还要低。

  现在我们清楚了,太史公对赵括的评价“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是非常高的,赵括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图-长平之战前上党形势

  三、赵孝成王是昏君吗?

  不少人认为赵孝成王是昏君,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长平之战时用赵括换廉颇为将。

  何为明君,何谓昏君?

  在战国战乱之世道,慧眼识的良将并重用之,就是明君,体谅百姓疾苦,也是明君的表现。

  赵孝成王时代,除了长平撤换过廉颇,其他时候对廉颇都是重用的,到后期甚至封廉颇为信平君。

  另一员大将乐乘,也是在赵孝成王时期被封君的。在慧眼识将才方面,赵孝成王还是不错的。

  当冯亭派人来向赵国献地之时,赵孝成王没有作太多思想斗争就接受了。这不仅是接受韩国的土地,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秦国的挑战。赵孝成王不畏强秦,敢于向霸权挑战,不愧是赵武灵王的孙子!

  长平之战还没开始,上党郡的百姓就向赵国逃难而来,如果赵孝成王是昏君,韩国百姓也不可能来投奔他。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势而来,赵孝成王派赵郝去秦国,假装割六城求和,让赵国获得了八个月的喘息之机。从这件事情看来,赵孝成王还颇有点临危不乱的气度。

  当秦军向邯郸发起猛攻时,赵孝成王与全体邯郸军民一起,坚守邯郸城。邯郸被围三年,从未有过迁都的传言,这比起楚国那位还没见到秦兵就迁都的楚王,不知道伟岸了多少!

  当然,赵国的事情,不是赵孝成王一个人说了算,他的叔父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相国,在大事上赵孝成王非常信任平原君。

  既然赵孝成王不是昏君,平原君又是庸臣吗?

  平原君是赵孝成王的叔父,赵惠文王的弟弟,他为赵国相国数十年,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平原君年轻的时候,田部吏赵奢杀了他九个家丁,理由是这些人拒绝为平原君家交田租。田部吏并不是军中的职位,只是一个管田产税收的官员,竟然斩了平原君九个家丁!年轻的平原君居然没有报复,而是将秉公执法的赵奢引荐给了赵惠文王,成就了后来赵奢对秦国辉煌的战绩。

  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平原君绝对是识大体的人,头脑冷静,公私分明。

  后来的邯郸之战,平原君散尽家财,将家里的女人编入行伍,将门客组织成军队,这都是他堪为能臣的表现。邯郸之战打到胶着的时候,平原君从魏国和楚国搬来救兵,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形势,这是平原君入选战国四公子的重要原因。

  总之,赵孝成王和平原君,不是昏君和庸臣,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眼光,他们选择赵括为将,也觉不是一时兴起或被谣言感染。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