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如何拨乱反正建设社会主义(4)
当时中国的领导层在执政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关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高层里,中国未来路径的争论和思考一直存在。多数人还是想按照“文革”前的老路走,认为应该走回老路的人,例如华国锋,提出来了要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其他人的深层次思想,也还是认为要进行所谓拨乱反正,即拨“文化大革命”之反,回到原来毛主席说的路上去。他们之中最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回到中共“八大”的路上。
而邓小平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走老路无法改变面貌,不能适应世界的潮流。而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在当时被某些人认为是邪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件事情上,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也不仅仅是华国锋自己的问题,而是当时形成的思维定式。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程中原:1977、1978年,中国处于转折时期,思想问题整体还是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贫穷和平均主义,特别是贫穷,是不满意的。由于一直以来,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是人们的共识,毛主席语录深入人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深重的国家,直接否定毛泽东的做法是不行的。
于是,“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邓小平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中国一个把思想革命进行到底的机会。邓小平抓住了这个机会,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1977年《人民日报》发出了“二七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这个社论立刻引起了邓小平和另一些高层领导的注意。邓小平在这年4月写给中央的信中提出,运用毛泽东思想要准确、完整,5月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1977年9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的纪念文章,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1978年1月和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讲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不过没什么影响。
这时“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虽然还没有正面交锋,但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已经认识到,必须用“实事求是”战胜“两个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汪东兴当时是党中央副主席,管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他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行动上是砍旗的,还说那是“丢刀子”。中宣部、《红旗》杂志都采取压制态度,批得很厉害。
作为回应,邓小平引导大家充分讨论分析“两个凡是”和真理标准。他在这年6月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以后又在多个不同场合讲这个问题,还同中宣部负责人谈,要求不要下禁令,不要设禁区,不要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他还现身说法,“用‘两个凡是’不能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不能说明我出来工作”,因为这两件事是矛盾的。
但是一些负责人还是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叶剑英元帅建议,既然对真理标准有不同意见,那就开个理论务虚会。那时关于经济工作,国务院开了一个务虚会,效果不错。后来,年底开了中央工作会议,接着又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和坚持“两个凡是”、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人都已经受到批判。理论务虚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这时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
关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要特别提到胡耀邦的功劳。对于“两个凡是”,他针锋相对提出“两个不管”——案件不管是谁定的,在什么情况下定的,只要是错的,都要纠正。
三联生活周刊:通过批判了“两个凡是”,邓小平是否开始居于党内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程中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往往是谁的路线方针正确,谁的意见为大家接受,谁就成为主导力量,谁就能居于领导地位。华国锋当时虽然在台上,当了党中央主席,掌握了权力,但他未能正确回答历史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问题。他只是按照毛泽东的过去方针办,违背了历史潮流。
事实上,华国锋在台上时,很多大主意,很多关键性的决策,已经是邓小平、陈云,还有胡耀邦等人提出或做出的。华国锋讲民主,没有违拗占多数的、正确的意见。他个人实际上也并不左右局面。胡耀邦总结1976~1978年“两年做了十件大事”,而这十件事都不是华国锋提出的,他的反对意见也不多。主要的阻力是历史的惯性,一时转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