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日甲午战争与世界历史(2)

  当时列强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让英美两国都感到扶植日本来牵制沙俄是合算的。日本也及时抓住了这个机遇,通过开展“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之路。甲午获胜,日本掠夺的利益之大,连它自己也始料未及,全国都沉浸在胜利的狂热之中。加之日本实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刺激起它向外掠夺的野心。不过,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逼使日本冷静下来,清醒地估算出前途的障碍,卧薪尝胆,终于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由此赶上了欧美列强。

  英俄之间的较量

  中日之外,最关心甲午战争进程的是力图向远东扩张势力的沙皇俄国。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月和4月,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沙皇政府召开了两次大臣特别会议,准备和日本公开对抗,其方针是不能让日本赢得太多。但当时沙俄在远东没有强大的海军,横贯欧亚的西伯利亚铁路也尚未竣工,真打起来没有把握,于是联合了法德两国进行干涉。甲午战后,沙俄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另一方面,为了对付英日同盟,俄国于1902年与法国结盟,以保护“两国在远东的特殊利益”。

  英国当时在中国获得的侵略权益最多,势力范围最大,它千方百计要维护既得利益,保持优势地位,于是主张“维持现状”。当时英、俄矛盾是全球性的矛盾,列宁曾指出:“许多世纪以来,沙皇政府一直在想夺取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大部分地区……英国是这种野心更长期、更顽固、更强大的敌人。”两国在争夺伊朗、土耳其和朝鲜等战略要地的斗争中互不相让。19世纪80年代,英、俄为争夺阿富汗走到了战争边缘。同时,还因为朝鲜的巨文岛而关系紧张。于是,扶植日本抵制俄国扩张,就成为英国的重要政策。

  英国虽然在甲午战争中支持日本,同时也不希望清政府受到过分削弱而垮台。正如当时英国首相罗斯伯里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无论如何我不能设想,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突然被一个征服势力所覆灭,事情会弄成什么样子。一个无首脑的、没有任何一种政府的中国,意味着一片世人从未想到过的混乱和恐怖景象。”甲午战前,英国把中国当成它与沙俄之间的缓冲来对待,一度还考虑过缔结“英中同盟”。但清政府暴露出的腐朽无能和不堪一击使得英国舆论和政府政策发生了转向。平壤之战(1894年)后,英国《泰晤士报》一篇社论说:“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的种种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和组织起来。我们必须注意不使别的国家完成这种事情,而使我们受损失。”因此,当战争后期清政府主动提出缔结中英同盟时,英国政府未加理睬。在选择东亚的同盟者时,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日本。当时英国《圣詹姆士官报》等媒体都发表文章,支持日本与俄国一决胜负。英日同盟终于在几年后变成现实。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