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朝对日军战斗力的认知荒唐稍为靠谱(3)

  鉴于日本正“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艺”,李氏曾一度主张联络日本共拒西方列强,故曾于1870年建议朝廷与日本订立平等通商条约,不可以传统天朝观念待之,盖“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但李氏该建议,既被本国守旧派所阻挠,复不合日人心意——1870年日本政府派人来华要求订约通商,旨在按西方列强与中国所订之不平等条约模式,求取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及协定关税等不平等权利——李鸿章虽欲平等待之,然日人却以此种平等待遇为耻。此番风波后,李氏即密切留意日本之动态。

  但李氏对日并无可靠情报来源,往往过度依赖驻日官员的观察汇报。这些人缺乏情报搜集能力,往往误导视听,甚至其子李经方也不例外。李经方于1891年担任驻日公使,同年北洋舰队访日,李经方给总理衙门的反馈是:中国水师“兵威之盛,雄视东方”,故日人“特有意修好”,“同洲之国情谊可恃”。而事实是:日本政府深受刺激,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北洋舰队的军备扩张措施。但大致上,李鸿章对日本军事实力的认知,还算靠谱。甲午前夕,其奏折称:“详考各国刊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大致符合事实。

  总体而言,甲午前夕李氏迟迟不愿对日言战,就现有材料观之,非在于其对日军之战力有多少切实了解,而在于其对北洋海军之实情洞悉极深,如其末年自我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