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战英烈中的改造日本人 宫川英男(3)

  1943年,宫川英男被派遣到山东省长清县从事反战工作,隶属于“津浦铁路对日军工作队”,主要进行对日军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前日军士兵,宫川英男对日军的心理把握极好。他制作的传单很有针对性,还绘制有精致的插图,让日军官兵颇有亲切感,比如《不许打骂士兵》的传单直指日军中军官老兵欺负新兵的陋习。一系列别出心裁的反战工作手段,为山东的对敌工作增加了许多独特的色彩。

  当时据守山东古城苗家据点的日军卫生兵桑岛节郎曾记载,他们曾看到反战同盟人员送来的慰问袋,里面不但有好吃的东西,还有传单。传单上写着:八路军和日本普通士兵都是劳动人民,彼此并没有深仇大恨,要打倒的是日本军阀。吃的东西是作为同一阶级馈赠给他们的节日问候。直到很久以后,桑岛才意识到,这样的慰问袋给日军官兵士气带来很大打击。日军本来有从本土送来慰问袋的习惯,但随着战争的延续,日本经济日趋枯竭,慰问袋也越来越瘪,内容也从食品、用具变成了宣传书籍。当看到八路军的慰问袋内容如此丰富时,日本士兵对打赢这场战争的信心更加渺茫了。不少人开始厌战、反战,有的甚至脱离部队加入反战同盟。而这便是宫川英男施展的锦囊妙计。

  后来,宫川英男当选了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并担任了日本人民解放同盟冀鲁豫边区协议会副委员长一职,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的一员。

  可惜的是,就在抗战胜利前两个月,宫川英男在一次敌后工作中遭遇日军袭击。负伤后,他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志,年仅27岁。日军在宫川英男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块胸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他们这才知道他就是一直被高价悬赏捉拿的宫川英男。日军将宫川英男的遗体埋在万德车站。十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几个黑影出现在日军看守严密的万德车站,他们用手挖出了宫川英男的遗体,并把他葬在了长期工作的长清县。

  2009年,宫川英男的老战友李洛夫之女孙雁鸣在日本八路军、新四军协会会长小林宽澄的帮助下,找到了宫川英男的侄女千叶幸子。同年4月,孙雁鸣携带从宫川英男墓地取的一捧土,来到日本山梨,洒在了他故乡的大地上。

  一共有8名外籍人士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牺牲,但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3万余人。

  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中,一共有8名外籍人士。除了宫川英男,还有2名美国人:航空学校美籍飞行教官罗伯特?肖特、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行员威廉?瑞德;2名苏联人:空军志愿队队员马尔克?尼古拉耶维奇?马尔琴科夫、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1名波兰记者汉斯?希伯;以及国人皆知的加拿大援华医生诺尔曼?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录涉及范围很广,既有抗日英雄赵一曼、杨靖宇,也有出版家邹韬奋、作家郁达夫;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联144人,也有张自忠、戴安澜、佟麟阁等国民党将士91人。在学者杨天石看来,这是尊重历史的表现,“脱离了意识形态的束缚,脱离了国共矛盾的束缚,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还原历史、尊重历史。”

  这些抗日英烈,为了和平献出了生命,值得每个中国人尊重。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