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中的改造日本人 宫川英男(2)
从敌人到战友
在长清烈士陵园宫川英男的墓碑上,没有照片,没有墓志铭,也没有生辰年月和死亡时间,只有他的名字:宫川英男。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根据曾和宫川英男长期相处的日本反战同盟盟员秋山良照的回忆录《八路军中日本兵》记载,宫川英男本名宫川启吉,籍贯日本山梨县东八代郡御坂町,本是日军第三十二师团的一名士兵,在1939年7月的一次战斗中被俘。
那时,几乎每个日本士兵都要经历严酷的入伍教育和长时期军国主义熏陶,往往十分顽固。第三十二师团官兵多出自日本东北地区的山梨县,当地民风彪悍,这些士兵更是日军中的精锐。按照日军崇尚的经典——由东条英机编纂的《战阵训》,日本士兵连当俘虏都是不可接受的,是什么原因使宫川英男走上了与法西斯战斗的道路呢?
八路军老兵张荣光称,他曾经参加了活捉宫川英男的双乳山之战,当时抓住两个日军俘虏,一个不久死去,另一个就是宫川英男。宫川英男被俘后,也和其他日军士兵一样顽固,大叫“我死了死了的”。听到八路军蔑视地谈论日本天皇时,他表现得非常狂躁。
然而,经过八路军敌工人员的讲道理、交心,再经过鲁西南地区的“反战醒觉联盟支部”教育,宫川英男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倾向于反战,继而与中国抵抗者同心协力与日本作战。
当时,像宫川英男这样被教育过来的日本战俘绝非少数。抗战时期,超过1000名日军士兵最终加入了八路军的反战阵营。在江苏省淮安县车桥战役中被俘的山本一三的经历也很有典型性。他起初拒绝新四军的教育而且试图逃跑,新四军却平和对待,还建议他参与印刷反战传单,以获得补贴改善伙食。结果,山本竟然因为天天看自己印的传单接受了反战思想。日军一一零师团士兵斋藤邦雄的经历更为神奇。斋藤是个知识分子,而且从未被俘过。入伍后他被调到旅团情报室,天天接触毛泽东的《实践论》、反战同盟的《告日本士兵书》、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法》……斋藤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陆军步兵漫话物语》中写道:“两个月后,我被‘洗脑’了。”
日军官兵虽然顽固,但是每日接触的都是灌输式的法西斯宣传,所见极为片面,心底其实也暗藏怀疑。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真实而丰富的世界,在新鲜感之余,便不免开始重新思考。而八路军、新四军的工作人员普遍尊重日军战俘,摆事实讲道理,促使他们对侵华战争中的种种行为进行自觉反省,许多人因此发生了转变。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回国后曾写道:“促使我下决心参加八路军,除了通过学习和亲眼见到日军野蛮行为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从我被俘以来,八路军一直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予我亲切的关怀,使我不能不感到八路军的本质确实和别的军队不同。”
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志
宫川英男最终成为了一名反法西斯战士也和他的出身、性格有关。他小学毕业便因家境贫寒辍学开始做学徒,并在这期间被征兵,因为出身劳苦阶层,易于接受八路军的教育。同时,宫川英男为人颇有正义感,本质较好,故此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有共鸣,并对爱国清廉的八路军十分钦佩。在加入反战行列之后,按照当时的规定,宫川英男可以领取津贴,享受较高伙食待遇。但他总是和八路军普通战士一起吃大灶,并乐在其中。根据长清档案局提供的档案记载,一次,一位名叫桥本的日本反战人士调戏中国房东的女儿,引起房东的不满。这件事被宫川英男知道了,他对桥本“开展了批评和斗争”。
随着共同奋斗时间的增加,宫川英男对于八路军的认同越来越高。张荣光记得他曾教八路军战士怎样使用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