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看春晚:四个分会场是怎么建起来的(4)
呼伦贝尔:原汁原味草原风
当镜头从珠江两岸的花潮灯海,移向内蒙古的白雪和篝火,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了最浓烈、最纯正的草原民族风。这次,春晚把舞台搭在了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牧民家的大门口。这样的选址标准,美了观众,乐了牧民,却辛苦了幕后的工作者。
呼伦贝尔分会场舞美设计负责人宋晨:“像我们的一号包,其实就属于牧民的一个用餐的地方,你想在山头上一个大包,里边什么都没有,木头桩子,然后上面只挂些彩布,周围一圈都是哈达,这个雪地,就是像这一圈外景基本都是,就是一个空场子。”
宋晨,呼伦贝尔分会场的舞美负责人。这个25岁的小伙子,第一次来到塞外大草原,就被这里的文化深深迷住了。这里的冻土有一米多,在搭设舞台时,下桩、打柱子都非常困难。在低温下,有时连胶水都会失灵。
宋晨:“施工期正好是三九前几天那阵儿,最冷的时候也是,是历史最低,40多度。人基本上,最冷的那时候在外面呆两分钟腿就已经麻了。”
在蒙古包内外,其实有许多摆设,都在摄像机根本拍不到的地方。宋晨却要求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当地习俗。在他看来,这代表着春晚剧组对草原文化的尊重。
宋晨说:“苏鲁锭本来想放在里面,完了觉得不太合适,当地必须苏鲁锭和成吉思汗像一起摆放才比较,才是最正宗的这么一个位置。然后包括里面的那些道具摆放,东边是给女士的,西边是给男士的,这个全羊,全羊的摆放,两边是那个羊脊背,这是最大的礼节,然后九张桌子也是咱当地的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