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托孤 所有人都理解错了刘备的临终之言?(3)
三
一句话,看法竟然如此不同。
康熙的看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有很大的代表性。
在一部分人看来,刘备表面仁义其实一生不离权术,否则也不会被称为枭雄了,他临死前也不忘记权术,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其实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警告,结合他突然任命李严为尚书令一事,持这种观点的人更有理由相信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进入益州后刘备在人事安排上无外乎用了三类人:早期追随自己的旧部、由荆襄随同入益州的人士、益州的本土派。
第一类人属于元老,他们地位很高,但人数已不多。益州本土派人才济济,但至今仍鲜有进入核心决策层面的。而最得实权和受重用的,是荆襄派。这种派系分野无论有无明指,但在蜀汉政治格局中已事实形成并存在,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划分,诸葛亮就是荆襄派的领袖。刘备突然重用本土派李严,从政治权力结构上看确是平衡荆襄派的手段。
不过没有那么复杂,刘备与诸葛亮相识相知十多年,对诸葛亮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这一点勿庸置疑,如果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就不会任命他为丞相,甚至可以不考虑设置丞相。而临终之时,即使他心里有种种放心不下的地方,以刘备的睿智,也不会说一些实际上没用又容易引起猜测不安的话来。
但刘备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样的话,如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