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托孤 所有人都理解错了刘备的临终之言?(2)
二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几个字会有不同的解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刘备此言出于至公之心,说明他“心神无贰”,是真心想以国相付,而诸葛亮的回答也表明了内心的忠贞,这次托孤事件“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君臣都值得肯定。
东晋史学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意见相反,他认为“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也就是刘备太糊涂了,因为如果所托的人是忠臣贤良就不用给他说这些话,如果所托的人有篡逆之心就不应该托付给他,“君可自取”是“诡伪之辞”,幸好诸葛亮没有二心,否则一定会引起内部的猜疑和混乱。
东晋另一位史学家《后汉纪》的作者袁宏认为刘备此言并无不妥,因为他说的时候没有疑心,诸葛亮听的时候也没有愧色,他们君臣二人的相知和情份值得称赞。
元代史学家胡三省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了解,这样说是因为他了解当时的形势,也了解诸葛亮,他说这些话不仅没有猜疑之心,而且体现了他的胸怀坦荡,“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明末史学家王夫之认为刘备对诸葛亮是完全信任的,他之所以留下那样的遗言,目的是让刘禅全心全意依靠诸葛亮,“以一后主之心”。
上面是史学家们的观点,站在帝王的角度如何理解呢?康熙皇帝的看法可能有一定代表性。
康熙皇帝在披阅《通鉴辑览》时说刘备这番话是猜疑之语,既然已托孤于诸葛亮,就不应该再说自取的话,其目的无非是让诸葛亮公开表态效忠之心。康熙皇帝甚至引发感叹,认为整个三国时代都“以谲诈相尚,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