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万历皇帝一口棺材害死七条无辜人命(4)
1956年5月19日清晨7时,随着发掘工作队副队长白万玉一声令下,对中国皇陵第一次主动地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的科学发掘,正式动工。
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60多人。发掘工程初期是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发现的洞口外挖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探沟,目的是摸摸地下情况,寻找真正的地宫入口。“挖探沟”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没有用过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为什么发掘定陵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发掘皇陵是头一回,而且是如此庞大的皇陵,谁知道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果然未出他们所料,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这条隧道的出现,证实了当年皇帝的棺椁从这里入葬的推断,因“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遗憾的是门外是荒郊野地,如果挖开将无法保证陵内的安全。因而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竟使埋藏在城墙券门之内的那块对发掘具有指路意义的小石碑,从工作队的眼皮底下逃脱了。这块指路石清楚地刻着:“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这段文字告诉人们除石碣本身所处的位置,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然而这个天赐的良机却没有被及时抓住,致使在以后的发掘中走了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