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太监们最怕的是竟然是当朝宰相(2)
至和元年(1054)正月,宦官王守忠依恃着他是仁宗的“东宫旧恩”,在病危之际,“求为节度使”。仁宗“欲予之”,宰相梁适反对:“宦官无除真刺史者,况真节度使乎!”仁宗劝解:“朕盖尝许守忠矣。”梁适坚持己见:“臣今备位宰相,明日除一内臣为节度使,臣虽死有余责。”御史中丞“亦奏疏力争谏”,仁宗无奈,王守忠“乃罢节度使不除”。宦官朱颖士更憋屈,犯了错,被贬了官(以内降监),纪检干部(御史台)还是不依不饶,向宰相告状说“枢密院不治颖士求内降罪”,属渎职行为。在宋代,枢密院的头头是副宰相兼国防部长。你看,连副宰相也被他给连累得罪了,以后这日子还怎么过?当时的宰相吕夷简毫不客气,将朱颖士撵得远远的,去外地任了个闲差。
宦官权势最为显赫的宋徽宗时期,童贯握兵权,梁师成“典机密”,都是比较特殊的例外,形成原因跟宰相蔡京、王黼等人的纵容有关。还应当指出,当时不是宦官独自横行,而是六贼共同当道。所谓六贼,恰好是外官三人,即蔡京、王黼、朱勔,内官三人,即童贯、梁师成、李彦。即便如此,宦官们依然活得不潇洒。如《宋史》载,大观年间,宋徽宗打算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蔡京竭力反对:“使相岂应授宦官?”他“不奉诏”,皇帝老大也拿他没办法。宣和年间,童贯带兵血腥镇压方腊起义之后,得意忘形,王黼向宋徽宗奏本:“腊之起由茶盐法也,而贯入奸言,归过陛下。”宋徽宗因此大怒。赵炎评曰:坏蛋之间的互咬,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