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学良为何在被苏联军队击败后主动向苏联靠拢(2)

  在日俄战争以及后来的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间,中东路更是处于军管状态,成为了俄国内各派物质的供给基地。鉴于这种情况,身为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以确保协约国的军事运输为名,全面接管并控制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及所属地区,中方陆续收回了中东铁路的市政、司法、护路、警察、土地管理、教育、海关等权利,并强迫由俄国人控股的道胜银行签订《管理东省铁路续定合同》,规定由张作霖所部代表中方代行俄国政府在满洲地区的职权,直到中方承认的俄国新政府产生为止。此举,引起了俄政府对张作霖的极大不满。

  1928年刚刚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深感自身处境的艰难。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张学良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收回中东铁路的主权”。

  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接到密报:第三国际在苏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秘密集会,所有中东路沿线各共产党行政管理干部均出席了会议。张学良立即致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派特警搜查了哈尔滨苏联总领事馆,搜出宣传共产主义的文件及书籍以及枪械、子弹等物品,逮捕了参加集会的39人,其中包括总领事库滋涅夫。

  搜查事件发生后,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释放被捕人员,遭到张学良的拒绝。1929年7月10日,在蒋介石的怂恿下,张学良再次派兵,强行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全线,并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叶穆沙诺夫等59名苏方高级职员全部免职,驱逐出境,临时组成了中方管理机构。17日,苏联政府宣布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8月6日,苏联迅速成立了以加伦为总司令的特别远东集团军。

  10月,苏联陆海空三军联合开始对东北军进行全面进攻,由中东路事件引发的中苏边境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此次战争,苏联投入了大约8万人的兵力,且配备了大量飞机、坦克、重炮、战舰等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与之相比,东北军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装备上,以及战斗力等方面都与苏军相差太远,最终这场战争以东北军损兵折将而告终。中国被迫与苏联签订《伯利协定》,被解职苏方人员全部恢复职务,中东铁路继续由苏方掌管。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