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总理心中一生最危险的时刻是哪里?

 

  1973年6月,周恩来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陪外宾到延安访问:故地重游,在谈到劳山遇险的经过时,周恩来感慨地说:“我一生中曾遇到过多次危险,但最危险的是这一次。”

  周恩来劳山遇险,发生在1937年4月25日。

  1937年4月25日,早饭后,一辆敞篷卡车从延安南门外红军总供给部大院开出,驶上了依山筑成的黄土公路,向西安方向驶去。他们谁也没有料到,他们这次赴西安的途中,正潜伏着危险。

  这劳山,本是黄龙山的一条支脉。它绵延于陕北的黄土高原之上,山脊蜿蜒曲折横穿于延安、甘泉两县之间,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分水岭。自古以来,甘泉人把它看成是甘泉北侧的天然屏障,而延安人则把它看做是延安南边的门户。以山而论,它算不上高,也算不上险,但沟壑纵横,满山都是梢林和齐人深的荒草,所以历来的军事家都视之为用武之地。

  卡车驶上了劳山北麓的坡路,司机老李加大油门,发动机吃力地吼叫着,一鼓作气进入峭壁耸立的峡谷,而后爬上最高点,越过山脊进入了甘泉县境。接着,穿过层峦叠障的峡谷,峰回路转走了一段,绕过一段弯道来到一个宽阔山坳。这里是个下坡,卡车自然轻快了许多。

  “砰!”突然传来一声像是枪义像是鞭炮的声响。

  听到枪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和战斗经验的周恩来,马上意识到出现枪响的现象不是偶然的。

  这时,左侧的峭壁上,左后侧的崖畔间,也都响起了枪声。他立刻断定,他们遭到了敌人的伏击,于是命令司机老李,加大油门,快速前进,冲上坝梁。他认为,只有冲过坝梁,才能摆脱敌人。

  司机老李也感到情况危急,立即加大油门,向坝梁勇猛冲去。就在这时,埋伏在坝梁上的敌人开火了,机枪、步枪一齐向卡车射击。司机老李身中数弹,倒在驾驶座上。

  周恩来更加断定,这是敌人搞的一次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伏击行动。在车轮被打瘪,卡车嘎的一声停住后,他敏捷地跳出驾驶室,对车上的人发出短促的命令:“下车!散开!还击!”

  坐在车厢里的张云逸,也断定遭到了敌人的伏击。他首先命令陈友才和警卫员,保护周恩来迅速转移,接着又命令陈国桥,组织战士进行抵抗。

  伏击周恩来一行的,正是在这一带活动的股匪。为首的头目叫李清伍,本是河南人,早年随父母逃荒来到延安府黄龙山麻洞川老沟村。他从小就不安分,耍枪弄棒,且长于心计,长大以后,很快成了一股土匪的小头目。

  1935年陕北红军占领万泉,李清伍这股土匪被收编,改称万泉县突击队(一说是独立营),李被任为指导员(一说教导员),在黄龙山金盆湾和黄泥湾一带驻防。但他匪性不改,吃喝嫖赌抽什么都干,1936年东北军奉蒋介石之命围攻陕北红军,他带人杀了万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收缴了县机关枪支,率众反水。

  根据敌人的射击位置,周恩来判定坝梁已被封锁,左翼峭壁和苇塘那边的山谷,也有埋伏,唯独右侧荒草和梢林那边一派沉寂,于是当机立断,把手向梢林那边一挥:“突围!尽快摆脱敌人!”随即带领张云逸、孔石泉、吴涛等人,迅速离开公路,钻进右侧的草地和梢林。

  于是,沿着山梁向延安方向走去。

  周恩来能够脱离险境,自然也与陈友才、陈国桥他们的奋勇抗击有关。

  周恩来等人撤下公路后,作为警卫副官,陈友才为了吸引住敌人的火力,拖着受伤的腿,利用卡车掩护,拼命向敌人射击。但不久,他就被敌人射来的排枪子弹夺去了生命。

  陈国桥这个宁都起义的老战士,和王开明都被夺去了生命……(选自 《周总理传》)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