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保卫战:大沽口保卫战,清官兵尸横遍野
静默的壕沟、残缺的炮台、死亡清军士兵的尸体……在今人看来,这些照片似乎并没有反映战争的“现场实况”,而是记录了战斗后战场的惨状。对此,王溪解释说:“当时湿板法拍摄技术拍摄时感光度低,需要火棉胶、浸银、暗房和帐篷,拍摄显影定影,曝光时间都有限制,不太可能拍摄战斗中的场景。”即便没有留住硝烟四起、喊杀声震天的战斗场景,作为记录鸦片战争的重要视觉资料,这些照片仿佛被赋予让时间停滞的力量,让每个看到它的中国人对那段屈辱的历史感到震撼不已。
如今,虽然关于1860年大沽炮台的资料十分有限,但可以这样说,当年大沽炮台的大炮在同时代中并不属于落后水平,炮台的士兵训练有素,然而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一样,炮台并没有挡住敌人进攻的脚步,“事实上,不是输在对方,而是输在自己”这套战地影集中记录的大沽炮台,在天津可谓家喻户晓。自古,作为北京的门户、海防的要塞,大沽炮台扼守津京的战略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座炮台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当年,为防止沿海倭寇袭扰,朝廷在此设重兵,在大沽口两岸设置大炮。到了清代,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强了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与广州虎门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拱卫祖国南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