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来圆明园被烧前是这样的美妙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是康熙赐给雍正的园林。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新建了长春园、万春园,至此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道光年间国力日衰,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之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将圆明园内残存及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那么没有被烧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呢?小编来为你解密。

  在福海北北岸湾内,1740年(乾隆五年)建成,是圆明园中最为美丽的建筑。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楼般的著名景观,主题楼阁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九州清晏为圆明园中最早的建筑物群之一,部分建筑物为康熙年间所建。雍正初年,此部分景区成为帝王重要的寝宫区。历史上著名的西太后(慈禧)为“懿嫔”时居住在此。九州清晏位于圆明园九州地区的中轴线上,此处是“上元三宴”之首宴的地方。此处也是各地衙门,向皇上呈览贡品、物件、画册的地方。

  正大光明是皇帝在园内举行朝会、接见外使的行政区域。功能类似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亦是皇帝驾崩后停灵之处。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正大光明殿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内檐高悬雍正御书“正大光明”四字匾。

  亦称安佑宫,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月地云居西北,为清帝御苑的皇家祖祠,主要供奉御容画像,是一处大型的寺庙园林,占地6.5万平方米,筑面积3600平方米。

  建于1725年(雍正三年)前后,时称蓬莱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岛瑶台。位于福海中央,为相连的三座湖心岛,仿神话中一海三山之意,水雾中的蓬岛瑶台如仙境一般。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个生肖依次轮流喷水,俗称“水力钟”。

  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云开”。牡丹台位于后湖东岸,南临曲溪。殿为三间,殿前以文石为坡,种植牡丹数百本。康熙六十一年,康熙来圆明园的牡丹台观赏牡丹。主宰中国命运长达130余年的康雍乾三朝天子,在牡丹台汇聚一堂,传为佳话。

  万方安是以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为意境的一组景观,位于圆明园中心景区后湖的西北侧。雍正时称“万字殿”,俗称万字房,乾隆时称“万方安和”。主建筑位于湖中,外观为卍字形,共33间殿宇,万字型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特例。

返回野史秘闻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