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喻为“死神手中的镰刀”的武器(3)
哈奇开斯机枪是与马克沁机枪专利权不形成冲突的新式自动机枪。比如在散热问题上,哈奇开斯采取了与马克沁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导致枪管过热的关键部位,增设了环形散热片,使散热面积增加了9倍。能够使用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哈奇开斯机枪采用了与马克沁机枪不同的工作方式,即由枪管导出的气体使活塞在活塞筒内往复运动来实现自动射击,枪管固定在枪尾,活动机件不会受到火药燃气热量的影响。而这种风冷设计更适应殖民地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等缺水地区的法国军队的需要。
马克沁重机枪
日俄战争是最早的“机枪战”
1893年,在非洲的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当地的50名英国殖民军用4挺机枪阻挡了5000祖鲁人的猛烈攻击。据说战斗结束后,战场上留下了3000具尸体。1898年,苏丹的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国侵略军屠杀,估计有15000人倒在马克沁机枪的阵地前。1899年开始的布尔战争中,布尔人在冲锋时也遭到了马克沁机枪的毁灭性打击。其实,与其说那是“战争”,倒不如说是利用马克沁机枪进行的单方面屠杀。
直到1905年,沙俄与日本为了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殖民利益而爆发的日俄战争,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枪战。
在旅顺会战中,俄军依托多年苦心经营的坚固防线和大量配备的、经过俄军改良后的马克沁机枪,给予日本陆军名将乃木希典指挥的日本第三军以毁灭性的打击。无论日军发动多少次“万岁冲锋”,都无一例外地被俄军的机枪火力粉碎,连总指挥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都殒命战场。日军第一师团甚至因为伤亡惨重,险些战场哗变。最终,日本人不得不从国内调来多门巨炮,并改变全面突击的战术,重点攻击旅顺城西的203高地,这才夺下旅顺要塞,但为此付出了59304人的伤亡代价。
事实上,日本陆军战前也采购了大量机枪,只是由于战争爆发仓促,很多没来得及配发到一线部队。在吸取了旅顺会战的教训后,日军紧急向一线部队调拨机枪。到沈阳会战爆发时,日军进攻部队与沙俄守军之间的机枪数量比已经逆转为200:56,利用这种步兵速射火力方面的局部优势,日军在总人数和总装备数量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沈阳会战的胜利。只是,握在日本人手中的并非是马克沁机枪,而是哈奇开斯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