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西的世界上最大的高原(2)
巴西高原巴西高原北邻亚马孙平原,西接安第斯山麓,南与拉普拉塔平原相连,东临大西洋。巴西高原和寒冷的西藏高原不同。它的地势南高北低,山岳、地岗、高台地之间起伏平缓,大多在海拔600米~800米之间,称为“桌状高地”;在南纬20°以南的巴拉那河流域,地面上覆盖着大面积熔岩;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各部分构造的具体情况、升隆程度及岩性等不同,巴西高原在地形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圣弗兰西斯科河以东)属大西洋地盾,曾经受元古代的褶皱运动及新第三纪的断裂上升作用,经过长期的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了现今波状起伏的高原;在岩性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的地段,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圣弗兰西斯科河东侧的爱斯宾哈索山是较典型的脊状山岭,大西洋沿岸的曼提凯腊山和马尔山则是断块山的代表。
西部(托坎斯廷河与马代腊河之间)属巴西地盾,缺乏显著的山岭,为一广阔的高原。该区中东部的戈亚斯高原,广泛出露着古老的结晶岩,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中西部是具有桌状高地特征的马托格罗索高原,地上覆有几乎呈水平层次的白垩纪砂岩。巴西高原的中部,在构造上为陆台的拗陷地带,其后期沉积由于层次平展,岩性坚硬,在地形上均具有桌状高地或方山特征;巴拉那谷地的辉绿岩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熔岩高原之一。巴西高原由于上升的结果,其边缘普遍形成缓急不等的崖坡,河流流经其间多陡落成为瀑布或急流,并切割成峡谷,高原多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