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国家的国旗都长得像双胞胎?
新西兰政府最近过得比较纠结,他们打算把用了一百多年的国旗给换了,这面现行的国旗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通过,国旗上带有浓重的英伦风让新西兰深感丧失特色。隔壁家的澳大利亚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和新西兰国旗撞脸撞了这么多年,终于混出头了!要说这事儿跟你有啥关系?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极有希望减少一个你无比眼熟但就是分不清谁是谁的国旗。别说澳大利也和新西兰这对邻居了,欧洲那一大波几种相近颜色换个排列组合又是一个国家的三色旗,互相之间效果堪比山寨。
三色旗风靡全球的秘密
撞脸的发生不是偶然,一些相似的符号往往是一群人共同的记忆,包括不那么令人愉快的殖民历史。纵观几大洲,国旗撞脸绝对不是个别情况,跨着大洲海洋串国旗也是经常发生的。作为撞脸重灾区的欧洲大陆,有三个国家在促成这一盛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分别是法国、丹麦和英国。
有人统计过,无论是非洲、欧洲还是亚洲国家,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三色旗的设计,而最早的三色旗来源于法兰西王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获得胜利的法国资产阶级把蓝白红三色旗定为国旗,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和博爱,此后法国国旗就在这个基础上仅作微调了。
这一理论甚至在多年后影响到遥远的中国大陆,孙中山在设计“青天白日红满地”的中华民国旗帜时就沿用了类似的色彩元素。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版图大范围扩张,荷兰、西班牙、瑞士、德国、白俄罗斯、整个亚平宁半岛等都有法国人的身影,殖民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三色旗也风靡欧洲的众多国家。作为政治符号之一的国旗被同化,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