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陈赓许世友曾是红军唯一女师长部属(3)

  红军唯一女师长:张琴秋

  在去鄂豫皖根据地的路上,张琴秋和沈泽民化装成巨商夫妇。一个是西装革履的潇洒阔老板,一个是雍容华贵的阔太太。1931年5月上旬,他们来到鄂豫皖苏区的中心金家寨。在鄂豫皖苏区,张琴秋任培养干部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化装刚来到鄂豫皖苏区时,大家都说沈泽民带来一位漂亮的夫人,对这个洋学生出身的女人能否当好军校政治部主任还有怀疑。但每天早上军号一响,张琴秋总是第一个来到操场,腰束皮带,斜挂短枪,英姿勃勃。当时红军女战士屈指可数,而女指挥员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张琴秋能以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和响亮的口令使大家感到惊叹。进行政治动员时,她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更令人信服。早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张琴秋便预见到回国可能带兵,她不仅在校内的队列训练中非常认真,还同男人一样在夏季去搞野战演练,从摸爬滚打一直学到连、营、团的战术指挥。

  到了1932年秋,在蒋介石二十万大军的“围剿”下,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在决定红军的行动方针的黄柴畈会议上,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领导人都赞成红军主力跳出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伺机歼敌后再返回根据地。但沈泽民却不愿走,主张分散打游击,表示要留下来坚持斗争。他说:“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我的岗位在苏区,我不能离开我的岗位。我的职责是和苏区人民在一起,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沈泽民受王明的影响,思想较“左”,对工作满腔热情,却缺乏领导经验和军事斗争经验。徐向前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谈到沈泽民时说:“他是沈雁冰同志的弟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工作热情积极,是个好同志,但在军事上一窍不通,又缺乏领导经验”;“一些领导同志害了‘左’派幼稚玻像沈泽民同志是好人,但‘左’得很。”

  在沈泽民的坚持下,张国焘最后同意他留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此时已担任七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师长为后来成为共和国大将的王树声)的张琴秋随大部队转移。由于长期的劳累,而营养又不良,沈泽民的肺病复发了。经常吐血不止,这让张琴秋非常担心。大部队转移前,张琴秋与沈泽民依依惜别,成了他们一生中见的最后一面。张琴秋要沈泽民先去上海治疗肺病,茅盾也这样说,但沈泽民不肯离开苏区。主力红军转移后,在敌人的严密“围剿”下,留守部队的处境十分艰难。沈泽民又感染上了疟疾,生命垂危。1933年11月30日,沈泽民病逝,享年33岁。

 

  1963年4月15日,沈泽民的迁葬追悼仪式在湖北红安隆重举行。张琴秋携女儿玛娅参加了迁葬仪式。抱着沈泽民的墓碑,张琴秋不禁潸然泪下。在回顾沈泽民时,张琴秋曾深情地说:“泽民同志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通过他,使我找到了党。从此,把我引上了革命道路,救出了我这条温柔的、又好似迷途的羔羊。否则,像我这样的人,至多不过当一名贤妻良母罢了。没有党的引导和帮助,决不会走上革命道路。这是我永远也忘怀不了的。”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