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巧妙化解美核讹诈 赫鲁晓夫被利用无处发火(2)
美国国务卿杜勒当时判断,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毛泽东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7月末在北京会晤时达成的一致行动”。然而,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毛泽东根本就没有提到台湾问题。面对毛泽东的“突然袭击”,莫斯科十分恼火,但却有口莫辩。
而这次危机得以化解还有一个原因,是毛泽东和中央意识到,美国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是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于是权衡利弊,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门、马祖的决策。至10月25日,历时64天的金门炮战终于告一段落。
此后,我国政府对美国侵犯我国领海、领空不断发出严重警告。到1960年5月25日,我国外交部已提出第100次警告。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置之不理,还决定在6月17日跑到台湾来支持蒋介石。中央军委决定在6月17日和6月19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前夕和离开台湾的两个时节进行炮击示威,炮轰瘟神。
1961年8月以后,为了稳定台湾形势,我军不主动炮击金门了,只打一些宣传弹。至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政府与台湾断交并撤军。我国防部长徐向前当天发表声明,决定停止对大小金门的一切炮击。
炮击金门这场战斗,从开始重拳出击,到“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再到双日不打单日打,停停打打,半停半打,一直都是由毛泽东亲自决策、导演、指挥的,甚至《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命令都出自毛泽东的大手笔。最高统帅巧妙地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与外交斗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成功地把握了战争的发展方向,稳操战争主动权,既严惩了蒋军,又挫败了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担任福建前线指挥员的叶飞上将赞扬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说:“美蒋完全被毛主席高明策略牵着鼻子走,打炮也变成了美蒋我三方之间一种特殊的对话,一种不在谈判桌上进行的谈判。这真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