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大捷背后少有人知的历史真相(3)
屈伸倒吸了口凉气,敌我之间相距十五六米是什么概念?
但屈伸能说什么呢?他语气一下子平静下来:“王团长!就是只剩下半米了,你也要给我顶住!不是给我顶住,是给师长顶住!”
池峰城抢过电话,说:“王冠五,你听好了,不是给我顶住,是给孙总司令顶住,给李长官顶住!”
大庙外,第8连全连殉国后,徐运太第7连在庙外北街中段阻击日军的进攻。
临街的重机枪阵地上已先后倒下3名机枪手,最后徐连长亲自顶上去。每次扫射下来,都有五六名日军被毙杀。日军则使用掷弹筒加重机枪反制,徐连长身中9弹,但仍打出最后一串子弹。
前面说过,台儿庄宅院密集,多为砖石结构,而且街道狭窄,从作战角度来说,极其适合巷战。每个房子都是个天然碉堡。所以进入激战后,每个院子和屋里都有中日双方的士兵,一个屋一个屋地争夺,一条街一条街地死拼。有时候为争夺一个院子,两边要死几十人;争夺一条小巷,两边要死上百人。
几天后,再俯视台儿庄,已经是处处残垣断壁,满眼战斗工事。
除了沙袋外,庄里一切能用上的掩体材料,都用上了:家具、水缸、门板……墙壁上除了弹孔就是血迹乃至于脑浆。由于中日士兵隔墙而战,导致一面墙上既有中国士兵挖的枪眼,又有日军挖的枪眼。很多射击孔都伸有步枪,而战士已经阵亡。当往外拽殉国战士的身体时,他手里的枪突然响了。因为,战死的瞬间,他的手指还紧扣着扳机。
城内守军与日军死战时,城外的部队当然也没闲着。
黄樵松第27师的士兵发现阵地前一片寂静。正奇怪时,对面的开阔地带多了几条交通壕,日军工兵像鼹鼠一样挖掘,由于中国军队阻击猛烈,日军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向中国军队的阵地一点点靠近。
台儿庄战事吃紧,李宗仁急电汤恩伯,叫他从后面“侧击南犯之敌”。
此时汤恩伯军团在哪儿?
3月27日,汤恩伯已分出两路攻击,关麟征部郑洞国第2师主攻枣庄,张轸第110师袭峄。就是在攻打峄县时,前一年在南口血战的罗芳珪团长,在与副团长李友益指挥作战时,为日军炮弹击中,两人双双殉国。
枣庄那边遭日军顽抗。汤恩伯叫部队保持对峄县的攻势,但收缩了枣庄方向王仲廉的部队,只派出了一个团协助第2师。关于这一点,关麟征很不高兴,在电话里冲汤发脾气:“到底还打不打枣庄?”
汤恩伯说:“情况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但关麟征气没消,放下电话后对部下说:“汤先生是我们的老长官,对我们也玩弄这一手,实在太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