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曾认为占领北京不如占领台湾(3)

  精英阶层试图改造对华观点

  不过在1893年,日本社会普遍还是将中国视为上邦大国。《明治大正见闻录》的作者生方敏郎记录说:“直到战争开始那天,日本老百姓也从没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好,更别提对中国有什么憎恶之情了。”日本评论家荒畑寒村在《寒村自传》里也记述,“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中国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

  然而此时日本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反复宣传称,中国是个排斥近代化、因循固陋的落后国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我国虽处东亚,然国中早有脱亚而入欧之民意。所不幸者毗邻二国--中国、高丽……三者相较,彼二国何其相似乃尔,民众并国家,均不思进取之属。与其坐待彼等昌明,共兴亚洲,莫若早脱其列,携手西洋诸国,待彼二国,则如西人即可,子不闻近墨者黑乎?是故,我国势必拒此东方之恶邻于心念也。”

  甲午战前,日本媒体已相当开放,激进媒体也是导致日本国策由稳健转向激进的重要推动力。当时日本《国民新闻》称,“如政府屈服于中国,国民将趋于‘反动’,乃至大大的‘反动’。所谓‘日本人民被裹胁’的说法是不对的,实际上日本打中国是民心所向。”战争爆发后,随着战局的顺利推动,原本只停留在知识阶层的中国蔑视意识,很快渗透到普通日本民众中。

  伴随着这种思潮,日本舆论也在贬低清朝来鼓动战争。日本学者荒尾精在报告中称“清政府只派文官担任军队统帅,文弱之风已成。这些文官平时不是贪污受贿,就是在诗酒之间较量指甲长短,向来不留意军务。军中高级将校大多目不识丁,平时沉溺于酒色与赌博,毫无志气与操练。此种将校、军队不足惧。”日本民权思想家尾崎行雄则称:“中国历代有贵文贱武之风,乃尚文之民,非尚武之民;乃好利之民,非好战之民。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未能制造出一击置人于死地之锋利武器。”

  时任早稻田大学校长的高田早苗也向政府建议:“清国与我之战,犹如大力士与柔术手格斗,清国拥有四亿人口,力量自然胜于我国,然彼不懂战术,我则熟知之,故以我之有术抵其无术,恰如柔术手击毙大力士。”

  来自日本从上至下的这种推动,让战争机器的启动已不可逆转。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