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想不到,历史上项羽根本不是自刎于乌江(2)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项羽的传说数不胜数,乌江畔自刎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悲壮的一幕。传说此人生性暴戾,坚韧过人,如果当时渡了乌江,是绝对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可是为什么称霸一世的他会做出在乌江畔自刎这个令无数后人惋惜、哀叹的选择呢?关于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项羽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在乌江自刎。《史记》这样写道,项羽在楚汉战争败给刘邦后,带领八百人马杀出重重包围,一路直至乌江畔,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趁这时渡江,日后好东山再起、一雪前耻。但项羽却笑而答之:“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死于乌江江畔。这段记载是司马迁为后人提供的,因为跟项羽死亡的年代比较接近,再加上描写真实生动,所以后世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就是项羽是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杀的。

  还有一种说法,项羽是不想再让百姓因战乱而受到牵连才会自杀。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一种说法也出自于《史记》,书中记载刘邦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难分高下的时候,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想把这场战争变成两个人的决斗以解脱天下的百姓。这种怜悯万千百姓的情愫使得他在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了自己的子民还要因为这次战争再次陷入水深火热当中,实在是不忍心,最终选择牺牲自己以换得天下太平。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