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用金砖垫床睡觉的开国上将(3)
陈锡联打仗是把好手。抗战爆发后,他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10月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此次战斗是129师出兵第一仗,使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并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后率部参加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战役战斗。1938年起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1940年在129师破袭白晋铁路作战中,率部采取“腹地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法,迅速歼灭南关镇日军。在“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作战中,率部在狮垴山顽强阻击日军进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为129师在正太路的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诸战役。1947年参加进军大别山战役,率3纵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以交替前进的部署,率先抢渡淮河,到达大别山北麓,半个月解放宛西9个县城及大片地区,打开宛西新局面。1947年4月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其锋芒、诱其深入、陷其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取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孙殿英。淮海战役开始后,率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组成西线集团,受命攻占宿县。在作战中亲率各级指战员抵近前沿勘查,做出周密部署,研究攻坚战法。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党“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主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组织部队改装,进口和研制炮兵装备,为新中国炮兵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到50年代末期,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选址过程中,带领专家组乘飞机穿越戈壁沙漠,多次出入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1999年6月10日,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