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沙家浜故事始末(3)
这时,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受新四军军部的派遣,率刘飞等到常熟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战,并逐步建立了苏常太和澄锡虞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又一次迅猛发展,至1940年11月,部队扩大到3000余人。1941年2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
为歌颂和纪念新四军36个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养伤阳澄湖畔,坚持敌后抗战的这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在1957年建军三十周年前夕,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解放军第20军军长的刘飞将军,撰写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并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在上海《萌芽》和江苏《雨花》杂志发表。同年,军旅作家崔左夫根据新四军伤病员和18旅的战斗历程撰写了《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了现代沪剧《碧水红旗》。后来,受刘飞回忆录《火种》的影响,于1960年把剧名改为《芦荡火种》。1964年1月,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4月27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陆定一、邓子恢、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随后,毛泽东也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提议把剧名改为《沙家浜》。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同一时期,现代交响音乐《沙家浜》创作成功并在全国各地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