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揭秘抗日战争国军拼刺刀的误解(2)

  在正面战场上,由于日军枪法奇准,即使国军在掩体里与日军对射的交换比也高达惊人的4:1或许会更高。因为在掩体里,会发现身上的战友都是头部中弹,脑袋直接爆成西瓜。而非电视上所以的额头喷血,人往后一倒。事实在,在超过200米的距离,与日军对射是极其伤亡惨重的事情。也会形成普法战争期间,所谓的排队杀的效果,这样的心理更加震撼。所以许多老照片里,日军与国军正面战场上对峙,几乎都是枪口上刺刀射击。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国军最常用的战术就是初期轻重火力隐蔽,待日军试探火力过后,投掷手榴弹,进行白刃战。击退日军后,轻重火力再掩护撤退。

  日军对C.P的部队,才会从容的上刺刀以及关保险。三八大盖的关保险的方式比较特别,是右旋,从远处看会认为是下子弹的动作。C.P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重视刺刀?总体上来说是从1940年开始才重视刺刀的拼刺技术,但是由于机械加工工艺不过关,刺刀驻笋及卡环需要与枪身紧密接台,因此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在铁匠铺中打造是不切实际的。在很多情况下,C.P在白刃战中仍然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例如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在日记中曾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所以说C.P无法与日军进行超越营,连一级的刺刀拼杀,只是进行白刃战。在这种情况下,C.P的拼刺技术能有多高?可想而知。

  在八年抗战里,只有少量与日军出击的C.P武装的拼刺技术才过关。例如吕正操部。而当时C.P的拼刺刀水平,由两个战例可以说明。平型关一战虽胜,精锐之师又占据有利地形,仅仅与日军的二流部队打出了一个1:1的伤亡比,在1939年11月的雁宿崖之战中C.P在弹药耗尽后面对数量劣势的鬼子竟然只能以石块掷之。

  C.P精于白刃战但不精于拼刺刀,而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C.P第386旅与日军进行大规模的白刃战。注意是白刃战,不是拼刺刀。386旅是用当初在江西的那一套,用红缨枪来与日军进行白刃战,而不是刺刀。

  而C.P是到抗战形势好转,冈村宁次调离华北战区后,才开始喘息,这个时候才恢复刺刀训练以及拼刺技术。

  所以说,C.P是精于白刃战,是白刃战起家没错。但是白刃战不等于刺刀拼杀技术,白刃战只是冷兵器做战的一种统称而已.......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