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56式武器大展神威

  当年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虽时间、规模有限,却是一次军事政治双胜利的大捷。前些年有所谓“实录”的作者曾凭想像对这一战况做了不切实际的报道,一些书籍、小报和网站还予以转载,造成以讹传讹和一些凭空揣度评说。为了对历史和读者负责,我们特请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撰文,着重从武器装备的使用说明这一仗的真相。1962年10月至11月间,人民解放军西藏、新疆军区部队分别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对入侵印军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此前,中国正面对经济困难和安全环境恶化的不利形势,印度尼赫鲁政府乘机制定了“前进政策”,派兵蚕食入侵一直属于中国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在一再劝告、警告无效后,毛泽东毅然做出了反击的决策,解放军参战部队在反击战中大仗、小仗均出手即胜,又严格遵守了政策和纪律,如同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政治军事仗”(《解放西藏史》第496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在战斗中,部队很好地实现了“人-武器”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充分发挥了手中轻便装备的威力,在人称“世界屋脊”的高寒地区创造出辉煌战绩。

  为限制冲突规模,主要使用步兵武器和队属轻便火炮

  新中国成立后,战略重点长期在东部而不在西部,对边界争端历来强调和平解决。1959年5月间,面对印度在西藏全面叛乱发生后掀起反华浪潮。毛泽东亲自修改了中国驻印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书面谈话,开诚布公地说明“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向在东方,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当代中国外交》第1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政府被迫决定自卫时,仍从争取中印恢复友好关系的长远角度考虑,把反击作战只定位为边界冲突,从不将其称为国家间的战争,两国外交关系也一直保持,为限制作战规模尽量不动用空军。

返回战争史料频道

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