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暗能量主宰宇宙命运:可以把宇宙撕碎(6)
宇宙中的烛光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研究院——伦敦皇家协会的成员,施密特看上去非常年轻,几乎可以用“无邪”来形容。他的头发是金色的,眼睛是蓝色的,脸颊非常饱满。这和多数科学家在经历岁月洗礼、建立学术威望的职业尽头才获诺贝尔奖形成了鲜明对比。施密特只有46岁,里斯则更加年轻,波尔马特年龄稍微大些。
施密特在高中阶段开始着迷于夜空,那时他随父母搬往美国阿拉斯加定居。用他自己的话说,那里“夏季天空从来不会变得黑暗,冬季则比地狱还寒冷”,因此是一个适合天文观测的地方。当电离粒子撞击地球大气,阿拉斯加上空还会出现绚烂的北极光,这是高纬地区特有的景象。
施密特的想象力从那时开始爆发,他把观星和另一个爱好——电脑——结合起来。1981年,一位生物学家买来了第一台IBM的个人计算机,14岁的施密特把两年的时间花在电脑上,计算出日食发生的日期。
几年之后,施密特成为了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的学生,他在计算机编码方面的特长也派上了更大的用场。他用自己编写的软件筛选望远镜观测到的亮点来辨认超新星——那些比普通恒星更明亮、发光时间通常只有几星期的亮点。
当时,天文学家仍然想要找到宇宙减速膨胀的证据,而施密特寻找超新星的研究计划则是关键。由于哈勃关于每颗恒星都具有相同的亮度的猜测并不完全正确,天文学家建立宇宙膨胀模型就需要更多可靠的宇宙之烛——那些不论离地球多远都能够以相同亮度燃烧的天体。
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一类由死亡恒星演变而成的超新星——它们的质量和我们的太阳大致相同。在它们整个生命阶段,它们依靠燃烧氢和氦来取得能量,以抵抗自身引力而不向内坍缩。这些燃料一旦消耗殆尽,残余物质就会向中央区域坍缩,恒星最终变成了白矮星。
白矮星这种大质量天体非常致密,一茶匙物质就有好几吨重,它们强大的引力能吸食邻近恒星外围的物质,占为己有。当白矮星的质量达到了临界值,即1.38倍太阳质量,它就会像一个巨大的热核炸弹一样发生剧烈爆炸
这类超新星被称为1a型超新星,它们达到质量临界值时就会被引爆,爆炸的亮度非常相似,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的指路明灯。只需测量这类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就能估算它们和地球相距多远。我们知道,光波在膨胀的空间中会被拉伸,所以天文学家根据红移便能直接丈量宇宙的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