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江南名医给慈禧怀孕堕胎的内幕真相(6)
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慈禧太后身患重病,朝廷发布一条上谕:“皇太后圣躬欠安,已逾数月,叠经太医院进方调理,尚未大安。外省讲求岐黄脉理精细者,谅不乏人,着详细延访……派员伴送来京。”这说明慈禧的病情的确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朝廷一声令下,各地自然纷纷响应。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翰章、湖北巡抚彭祖贤共同保荐了薛福辰,与薛福辰同时受保荐的还有山西阳曲县知县汪守正、常州孟和名医马培之。于是,当年6月23日,薛福辰应召入宫为慈禧治病。当时他任广东雷琼道,调授督粮道,但因奉旨诊病而未能赴任。此时,宫廷内外皆知慈禧所患为“血蛊”症,医者仅以治血蛊剂进,久不得愈。薛福辰所诊脉象,虽亦以“血蛊”论之,而用药却皆疏通补养之品,故能奏效,大为前去会诊的曲阳知县汪守正及常州孟河马培之等名医惊服。
血蛊,也称血鼓,因跌仆坠堕后误用补涩所致腹胀膨满之证。《证治汇补》中说:“坠堕闭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石室秘录·内伤门》中也说:“血臌之症,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血结不行,或风邪而血蓄不发,遂至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臌。因血蛊病症引起腹胀,形似怀孕,民间联想丰富,于是,以讹传讹,薛福辰为慈禧打胎的传说不胫而走,以致成为流传至今的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