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可以乱讲 坟更是不要乱挖
“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这个会的名字比较幽默,跟多年前相声里说的以纪念各界人士为名而大吃一餐的噱头差不多。然此一噱头另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思,因为,明里说纪念“入葬”,暗地里想着的却是要挖坟。不信?请看6月29日《西安日报》:与会人员透露说,《乾陵考古调查计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考古专家有望对乾陵予以发掘。
将挖坟与考古等类齐观,或怪我出语轻薄,但在二十二年前,大陆考古学的奠基者夏鼐早就说过:“我们是搞考古工作的,不是挖宝的”;他说这句话,针对的正是开掘帝王陵墓的“歪风”。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联合郭沫若等人,向国务院申请开掘长陵(明成祖墓)——后因工程艰巨,难以完成,遂改为“试掘定陵”(明神宗墓),以便为继续挖长陵积累经验——经总理周恩来批准,于1955年开工,两年后竣工。
吴晗何以有此倡议呢?因为早在清华读书时,他便立下宏愿:“假使要我也来搞考古,我就要挖明十三陵”;他是治明史的,所以才会立志去挖明朝皇帝的坟。可是,挖完了坟,他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呢,整体的明史研究有没有进步呢?也许有一点,但比起挖坟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一点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负面效应是什么?一,陵内取出的文物大都未获妥善保护,褪色朽坏者不胜数;二,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毁;三,考古报告迟至三十年后方才整理出版。后果如此,或可归罪于文革,但是,吴、郭诸人未能熟思利弊,其能免咎?以此,数年后郭沫若再提开掘长陵,被周恩来断然拒绝,并批示十年内不准再挖帝王陵墓;亦以此故,南京孝陵(明太祖墓)、西安乾陵才未被开掘,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