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鼓励人口生产:设立“寡妇山”激励男人多办事
现在教科书上形容中国,大概是“地大物博”。但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恐怕得换个词,叫“地广人稀”。道理其实也简单,古时候多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有限,时不时还发动一两场战争。人口少,是必然的。人少,自然得鼓励生育。
当然,这种风气从人类社会形成伊始,早已存在。譬如,上古时代就已有之,在西周时代,政府行文里就有“慈幼”的说法。所谓“慈幼”,从词面上看,大概就有关爱儿童的味道。意思是,这儿童啦,是待放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言下之意,就是鼓励老百姓们,晚上关起门多生产造人。这样的风气,到了春秋战国就尤为明显了。因为当时诸国争霸,难免要打战,冷兵器时代,人多大概就势众了。为此,各国政府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如秦国就曾出台这样的法规:“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就是说,一个家庭生了几个男娃,成年了,感情很好,还非得要睡在一个被子。不好意思,得罚款。这个法规的出台,大概就是鼓励成年男子千方百计出去找女人,然后别废话,直接办正事。
秦国为何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想称霸呗!不能输在起跑线。
同样,想称霸的齐国,也同样变着法子鼓励生产。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现象,挺难搞。即大官贵族们可以三妻四妾,而那些贵族们,面多诸多女人,精力有限,难免应付不过来。而没有被照顾到的女人,即便寂寞难耐也无处申诉。同时,由于少数人霸占过多资源,一般的平头百姓,大多却只能打光棍。
简单说,干柴遇不到烈火!
这样就麻烦啦,人口上不去啦,还谈什么制霸。于是,当时的领导人,即齐桓公,想了一个办法,号召贵族们节欲,把府中平时不太用得到的女人流通到社会上。当然,自己得先做个表率。如是,开了几次动员会,社会上终于出现了“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和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