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历史草船借箭并不是诸葛亮的真相(2)
才思如泉涌,祢衡文不加点
在我国古代文坛上,曾有过许多有名的文人。他们文思敏捷,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一起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典故。
唐代诗人崔颢留下了闻名的《黄鹤楼》一诗,其中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千古名句,点出了古代武昌人文景观的一处精华所在———鹦鹉洲。鹦鹉洲处在黄鹤楼下长江岸边,以我国古典文学中非常有名的赋体著作———祢衡的《鹦鹉赋》而闻名。
祢衡(173—198),字正平,是东汉末年罕见的文人,性情坚毅高傲,狂放不羁。因回绝曹操召见,操怀忿,然曹操又不忍杀之,便罚祢衡做了鼓吏。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以《渔阳三鼓》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他人手杀之,便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得罪黄祖,祢衡终被杀。
祢衡少有才辩,善于笔札,孔融深为其文采信服。在江夏,黄祖的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来宾,有人献鹦鹉,他就叫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这便是有名的《鹦鹉赋》。萧统曾这样评价祢衡:“衡因为赋,笔不断缀,文不加点。”从此留下了“文不加点”这一典故。
所以,成语“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正的意思,全部成语是指写文章趁热打铁,无须修正。现在许多人断章取义,认为“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标点”之意,实在是可笑。假如晓得了“文不加点”这个成语的由来,就不会用错了。更何况,我国古代典籍正本即是没有标点的。
千古痴情,尾生蓝桥抱柱
翻阅《史记》,见《苏秦传》有语:“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忍不住想起两个成语,一是“尾生之信”,一是“尾生抱柱”,都喻指人据守信誉,不违约好之意。那么,尾生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尾生抱柱又是为何呢?
庄子从前用简略的话语归纳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盗跖》)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撒播的时刻久了,便成了传奇。假如把时空倒转一下,咱们好像能够看到尾生翘首企盼的姿态,也许会有些暗自着急,有“我等的人她不来”般的急迫,有“我比及花儿也谢了”般的牢骚,可是他仍是不愿脱离。直到洪水吞没他时,他的眼光所指的地方,应当仍是那位女子来时需经之径。
在我国古代,大家非常重视追求品格的满意。在等待中被洪水吞没的尾生,实在是信守许诺的贤者。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变成守信的象征。
历代文人对尾生多有表扬之语。三国时嵇康在《琴赋》中写道:“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如《玉台新咏·古诗八首》中:“朝登津梁上,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认为期?”更有李白在《长干行》中慨叹:“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有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后世有人考证,尾生所抱之桥坐落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自此,有了“魂断蓝桥”一说。只不过,看到现在新潮人士对豪情的儿戏情绪,对比尾生,倒叫人生出不少慨叹。
至今讹传,孔明草船借箭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大家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草庐三顾”、“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绘是极端生动的。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呼吁,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成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只挫折了周瑜的暗杀,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尽管杰出了诸葛亮性情、道德、功业等的活跃方面,但又过于夸张,把他描绘成才智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实在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对峙一个多月没分输赢。一天,为了调查曹军动态,“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侧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先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意图是为了杰出诸葛亮的谋略罢了。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以后,大家就以它作为衡量、评论三国人物的标准,并且平民大众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